原标题:豫人为善丨打造一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春深四月,除了近距离赏花,返程时带走特色纪念品也成了打卡洛阳城最时兴的“到此一游”,有一款“牡丹花”文创就火出圈了。
李学武正在为牡丹瓷上色。
“这不仅是牡丹,更是刻在陶瓷里的文化生命力。”在洛阳牡丹瓷博物馆内,身着中式布衫的李学武正在为由瓷土幻化的“牡丹花”上色。红玉瓣、黄金蕊、琥珀枝、翡翠叶,宛如一朵真正的牡丹花被时间所定格。
从退役军人到非遗传承人,从唐白瓷守护者到牡丹瓷创始人,30年时间,李学武为打造一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花不懈努力。
根植——用30余年复原出失传1000多年的技艺
“唐代白瓷有1500多年的烧制历史,创立传承于河洛地区,以优质高岭土为原料,洁白精美。”牡丹瓷创始人、唐白瓷非遗传承人李学武告诉记者,白瓷制作在宋代逐渐没落,但这种古老技艺至今一直在洛阳民间流传。
“小时候喜欢绘画、雕塑,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白瓷烧制了。”李学武出身陶瓷世家,受爷爷熏陶,自幼就对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21岁的李学武退伍后立志复原唐白瓷烧制技艺。
为此,李学武历时数年辗转大江南北,遍访全国名窑,先后奔赴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三大瓷都和五大官窑七大陶瓷产区等地,涉足全国10余个博物馆查阅史料,整理了20余万字笔记,还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陶瓷研究所,收集上万片古瓷片标本,结合传统经验和先进科技进行科学分析检测,最终成功复原唐白瓷配方和技艺。
绽放——首创“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洛阳牡丹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共1000多个品种。”2007年,李学武在赏花时心生灵感,能否把牡丹与陶瓷加以融合,通过施加釉彩烧制打造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可是,这个想法遍访名师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太难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制作工艺复杂,不仅瓷花、板壁等需要精雕细琢,烧制时还需保证花瓣形状不变化,颜料使用也很有讲究。”在近3年时间里,李学武进行了2000多次实验。2009年,李学武以唐白瓷等烧制技艺为基础,汲取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颜料釉色等传统工艺精华,终于成功创造出了红玉瓣、黄金蕊、琥珀枝、翡翠叶的牡丹瓷,让古老瓷艺在新时代绚丽绽放。
李学武在全神贯注地制作牡丹瓷。
“捏塑环节没有范图可参照,只能结合实际经验与个人想象,将花瓣、花蕊、茎、叶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李学武说,一朵“牡丹花”一般有5层40余片花瓣,捏塑成形后,需要风干,经过煅烧、上色、施釉,再反复煅烧等十几道工序,一朵“牡丹花”才能制作好。
这朵瓷上牡丹为何是一次独一无二的“绽放”?牡丹瓷在世界陶瓷花卉领域,首次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单色到多色的突破和创新,掀开了陶瓷工艺的全新一页。2013年年底,外交部还与李学武的公司签订协议,将牡丹瓷精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牡丹瓷逐渐走向国际视野,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
名扬——通过文创产品让“世人皆爱牡丹”
牡丹瓷承载了人们期盼花开不败的心愿。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青睐,李学武和团队深挖河洛地区历史资源,结合年轻人喜好推出国潮风的“小花匠”饰品系列、东方妞妞、牡丹瓷板壁等文创。这些产品一问世,就迅速成了市场上的热门之选。
李学武团队设计的牡丹瓷文创饰品。
不仅如此,李学武还设立大学生见习基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牡丹瓷制作技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其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3人、工艺美术师670余人等。在他的引领下,牡丹瓷已成为中国陶瓷领域的知名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数十家企业投入生产研发,解决了6000余人就业,取得经济效益达百亿元。
“我们想通过牡丹瓷文创产品的输出,吸引更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来到洛阳赏花旅行、创业投资,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李学武有着更长远的目标,“还要积极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唐白瓷古老技艺做出应有的努力。”
从唐白瓷非遗传承人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军者,这位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陶瓷匠人”,正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用最古老的窑火,淬炼最当代的文化故事。(董蕾)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