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年生,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寒门子弟。先后留学日英,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5岁加入同盟会,他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北省实业司司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李四光愤然辞职。1949年秋,他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毅然决然回到新中国。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一.地质力学理论的突破:
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他调查了北方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对于古生物中的原生门类和石炭二叠纪的蜓科化石的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他第一个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有力地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们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李四光创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向毛主席汇报:中国地下蕴含丰富的石油,打破了西方科学家中国贫油的断言。1954年,他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勘测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和石油自给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主席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李四光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毛主席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当李四光更加感到毛主席这样的伟人是多么和蔼可亲。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二.地震预测世界领先:
他的地质构造运动理论是预测地震最先进理论,他对南北地震带、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他在华北有四个地震观测点,他作为地质部部长,一个人可以准确预测地震。按他的理论、使用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最先进的测震仪器和群测群防相结合,文革后期,1975年、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河北唐山地震准确预报,使中国地震预测准确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李四光居功至伟。
改开后取消群测群防,花巨资进口发达国家落后的仪器,地震预测水平大大降低。
三.第一部完整地质图:
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元月份完成的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广西全省地质图,是李四光从1939年领导进行调查、编辑,耗时6年才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面积最广、最完整的地质图。
四.对中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不断证实李四光科学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很快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 教书育人大师:
中华民国时期,李四光长期担任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庶务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对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协助蔡元培为北大的校务建设作出了贡献。他还筹办过著名的武汉大学,一度代理过前中央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扩大建立了成都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为开展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训和输送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干部,适应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李四光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李四光唯一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都是院士,一家三院士在中国独一无二。
毛主席曾经六次向李四光请教地质力学问题,尊他为“李四老”(只比毛主席大4岁)。 毛主席对李四光的尊重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一次,在一个水库建设的地质问题上,起初,有关部门没有重视李四光的意见。毛主席听说后,很生气,说:告诉李四光,不管他们,淹死人由他们负责!后来,有关部门照李四光的意见办了。
1952年,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重新发表,李四光如饥似渴地学以致用,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地质力学和应用。他“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