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保山昌宁:支书话文明 “话”出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5-04-17 11:07:36

  原标题:昌宁:支书话文明 “话”出新风尚

  近年来,昌宁县积极探索移风易俗工作新路径,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系统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收听便捷等优势,开设自办栏目“支书话文明”,让村支书用方言传递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等理念,以“方言广播 本土IP”破题移风易俗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落实“三项措施”。一是打造特色栏目。依托应急广播系统,精心打造“支书话文明”栏目。各村支书走进广播室,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围绕婚丧喜庆节俭办理、提倡厚养薄葬、规范农村自办宴请活动等主题,录制广播内容,于每周五18:30-18:40时段固定播放,每期时长10分钟,覆盖全县1025个应急广播终端,截至目前,栏目已播出16期。二是创新传播形式。村支书们在录制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群众身边的故事,将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道理讲深讲透,增强广播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通过播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政策解读、典型案例、村规民约等内容,让广播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支书话文明”栏目管理制度,明确各村支书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栏目按时播出。同时加强对广播内容的审核把关,保证宣传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此外,还建立反馈机制,鼓励村民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提出对改进移风易俗的看法和建议。据统计,栏目开播以来,收到群众反馈18条,解决问题18个,群众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彰显“三个成效”。一是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支书话文明”栏目的持续宣传,广大村民对移风易俗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2025年清明节期间,众多群众简化清明祭祀流程,逐渐认可鲜花祭祀、环保祭祀等祭祀方式,在昌宁县城的各家花店里,白菊、黄菊这类人们祭扫首选的花材需求量明显增多。据了解,往年清明,平均每天售出3000束左右,但是今年明显增多,每天售出1万束左右,文明祭扫蔚然成风。二是文明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村支书们通过广播,向村民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扫。许多村民主动响应号召,纷纷到村委会咨询生态安葬相关事项,今年来,共接到群众咨询生态安葬相关政策来访6场次,群众的意识逐渐发生改变,推动了文明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支书话文明”栏目不仅传播了移风易俗的理念,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收听广播,村民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栏目也促进了村规民约的落实,提升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互帮互助氛围日益浓厚。栏目开播以来,全县涌现出各类好人好事35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积累“三点经验”。一是统筹力量是基础。村支书熟悉本村情况,在村民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村支书参与广播宣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引领作用,使移风易俗工作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贴近群众是关键。用方言广播的形式,符合群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方式,移风易俗宣传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让村民们听得进、记得住,有效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提高宣传效果。三是创新载体是重点。宣传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丰富广播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移风易俗的教育。(段玉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