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高福院士:科研之道,应为解题之道

发布时间:2025-04-16 20:22:02

 

“医学科研工作要主动回应现实问题,尤其要加快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不应在两者之间反复空转,需要找准问题、快速转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近日举办的第77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说。

会上,高福表示,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趋势是“为了发表而研究”,而不是“因为问题而研究”。这导致“有时论文发了,产品却没了,科研陷入空转,浪费了国家资源”,国外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如此一来“只能生产一堆学术垃圾”。对此一些国家已开始批判这类“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没用”的产出。他说,这虽是外部声音,但也值得国内反思。

高福。 冯丽妃摄

  ?

科研:应回归需求

在高福看来,科研之道,应为解题之道。

“题”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道题,是做基础研究,要实现理论突破、改写教科书;第二道题,是直接做为人民服务的产品。

“不能为了发文章而搞研究,而是为了研究问题才写文章。”高福说,“如果一个项目既不能推动学术原理,又不能落地解决实际问题,那就要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做它?”

此次香山会议旨在探讨肺脏与呼吸道黏膜免疫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呼吸道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推动该领域原创理论突破与干预策略指导。会上,高福呼吁,把基础研究和现实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医学研究不能一味追热点,发完论文就‘刀枪入库’。如果医学科学问题不从临床来,将会培养一批只会写论文的科学家。”高福说。

以流感病毒为例,他表示,除了疫苗,全世界都希望找到能够广谱性的高效治疗药物。而近期,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团队研发的抗流感病毒新药——玛舒拉沙韦,就是一款“为人民服务的产品”的范例。该产品不仅能有效缓解流感重症,还能降低家庭内部传播风险。

高福还表示,科研人员要有点儿“冒险精神”,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要敢干、敢试,才能推进科研往前走。

科普:构建“信息病毒”免疫屏障

除了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高福近年来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传播工作中。“我现在近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在做科普,今年要写5本面向娃娃的科普书。”他说。

高福强调,科学普及和传播工作对纠正公众误解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导致一些公众对科学信任度降低的原因就是大量“伪信息”“假科普”在网络上传播,研究病毒的他将此称为“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并提出“信息病毒(Inforus)”的概念。他认为,科普工作就是抵御这种“信息病毒”的“疫苗”。

“拿疫苗为例,新冠疫情后期,各类谣言和误导信息大量出现,使公众对疫苗等科学成果产生误解,瞧着有些老百姓对疫苗的认知走向了极端,我感到特别难受。”他说,“科学家有责任站出来纠正误导信息,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

除了做科普报告,高福对抗“信息病毒”的一种策略是构建“免疫屏障”——创作科普丛书。目前,他和团队已经完成系列科普图书,如《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艾滋病毒:隐藏在身边的敌人》,他们还在完成该系列的其他作品。他相信,从娃娃抓起的科学普及不仅能培养下一代的科学素养,也能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在社会中慢慢建立起一层可信任、能理解的科学氛围。

同时,高福也在积极推动学术传播平台建设,他与其他学者共同创办学术期刊《hLife》。“其中‘h’代表健康(healthy)、快乐(happy)、和谐(harmonious)。”他说,学术期刊在21世纪应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传播要注重提升“科学性”与“可信度”,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科学信息。

“不能因为科学被质疑,就让科学退后。科学不能退后,科学正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他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