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如何区别唯心论与唯物论?

发布时间:2025-04-16 08:16:56

  艾思奇同志在《大众哲学》绪论[可以阅读绪论:哲学并不神秘:它其实比你想象的更接地气!|精选好文——编者注]中谈到,

  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而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世界观都是一定阶级的历史地位和根本利益在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

  各个阶级的哲学家从本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出发,以一定的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为材料,创造出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来为本阶级服务。这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所以,不同派别的哲学家,背后都有其阶级的社会基础。

  因此,如何了解不同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源,还得结合哲学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艾思奇同志在《如何研究哲学》[可以阅读原著:为什么普通人也要学习哲学呢?(万字长文)——编者注] 中谈到,

  哲学史并不仅只是逻辑的发展,它也是每一个时代的现实的反映,读哲学史,我们对于每一个哲学家都要知道他的时代的背景,他的时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这哲学家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解决这问题,他的解决对于他的时代发生一些什么作用 (前进的还是退步的)。

  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艾思奇同志认为,目前人类的一切哲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念论(唯心论)和唯物论这是哲学史上互相斗争的两大阵营。这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考察了两千多年来哲学发展的历史,得出结论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还包括两个联系着的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二方面是从属第一方面的。主张存在是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论的阵营;主张思维是第一性,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论的阵营。

  所谓主张存在是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其实就是承认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独立法则,又承认主观是由客观中派生出来,这一大类的世界观,我们就叫做唯物论的世界观。

  因此,把一切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派别,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各派哲学的实质,清晰地看出两千多年来哲学斗争的基本线路和基本阵势。

  那如何产生了唯心论和唯物论,艾思奇同志进一步指出,

  我们可以把世界的一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例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属于我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属于外界的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就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

  因此,众多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源,源自于哲学家们对于“主观与客观怎样发生关系的问题”的理解。在这里重点谈了一下观念论(唯心论)。

  那为什么会有唯心论(观念论)呢?列宁曾在《谈谈辩证法问题》这篇著名论文中,对唯心论的认识论产生的根源做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导泥坑里去,引导僧侣主义那里去。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动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哲学史表明,当人们把认识过程的一个成分,如感觉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绝对的东西时,就陷入所谓“纯粹的经验论”,即主观唯心论。同样把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成分,如概念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绝对的东西时,就陷入客观唯心论。

  另外,这个世界是物质的,那如何理解这个“物质”在哲学上的涵义呢?这一点,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必须要分清楚才行,不然我们就要落到观念论(唯心论)的圈套里去,艾思奇认为,

  物质必须有固定的体质,这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体质的物质,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哲学上所谓的物质,其意义决不是这样狭小,凡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动变化的东西,在哲学里就叫做物质的东西。物理学上的物质,在哲学上看来,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或一个阶段。

  今日分享此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大众哲学》

  (艾思奇)

  第二章  本体论(世界观)

  三、两大类的世界观——哲学的两大阵营

  现在还要讲一次生活难的问题。

  同是一个生活难的问题,人们对于它所抱的见解却有种种。见解不同,结果也就有异。有的逼得自杀了,有的倒能够努力在困难中奋斗,有的像牛马一样地忍受着痛苦,只想活得一天算一天……,我们可以把第一种人叫做厌世主义者,把第二种人叫做现实主义者,把第三种人叫做宿命论者。还有一种悠哉游哉的人,口袋里装满了金钱,在失业恐慌闹得愈是天翻地覆的时候,他愈更在那里花天酒地地拚命寻快乐,我们又把他叫做享乐主义者。我们把这种种的人称做什么什么主义者,好像他们都是一些了不得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似的,其实读者诸君也已经知道他们并不是哲学家思想家,乃是社会上极普通的人,例如我们所说的厌世主义者,正是报纸上几乎每天可以看见的那些投黄浦江的老少男女。但是因为这些人太普遍了,我们便能看轻他们么?这就要慢点来!要从这些人中找出个把读饱了死书的学者,自然是办不到,也许有的还连字也不识得半个,但他们各人也有各人的世界观呀,他们对于世界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呀,也就是各有各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呀。若要问证据,那么他们的自杀、忍受或奋斗等等的一切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这一切行为都明白地表现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见解”和“看法”,他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呀。

  照我们所说的厌世主义者的“见解”来看,世界是讨厌的,是没希望的,是充满了苦恼的,这也就是厌世主义的世界观。这种见解使他们觉得生活在世界上只有痛苦,还不如死去的好,于是就实行自杀。照现实主义的见解来看,这世界的一切常常对于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加以阻碍,使我们觉得困难,使我们发生苦恼,但如果我们能够斗争,起来打破了前面的阻碍,仍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得到胜利的欢喜,所以世界不仅是只充满了苦恼的东西,而是我们斗争的对象。又照那宿命论者的见解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冥冥中都有一个神灵支配着,一切事物都是这神灵安排决定好了的,所以我们不能妄想,不能反抗,就是苦到比牛马不如也好,仍只能忍受!再讲一讲那位享乐主义者的见解吧,他会说,人生只是梦,世界只是幻影,可以享乐的时候就享乐,犯不着为了这些幻影而发生苦恼……

  上面这四种什么什么主义者,其实也是普通常见的几种人。他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世界在他们的眼睛中也各有不同的形象,他们的行为也就依着世界观的差异而成为各色各样。他们不但有什么什么的主义,而且亲身实行了。听说从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主张而勇敢地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我们就以为这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大事体。其实,若要到普通的世俗人中找一找,那么与苏格拉底类似的事情正不知道有若干千万,不过那些普通人并不是专门的哲学家,他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分子,人们只看见他们在生活中牺牲了,而不知道(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有着某种的世界观,在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世界观,同时又依着这一定的世界观而发生种种的行为,以至于因此牺牲了自己呢。

  世界对于一个人,就好像这里所说的小乞丐和天空一样,生活地位不同,所感觉到的样子也就两样。种种的什么什么主义或世界观就是这样成功了。生活是会变动的,所以人的世界观也不是永远死死地刻在一个人身上,有时也会变动。有钱的小开们很容易成为享乐主义者,但如果他老子的公司忽然破了产,接着那舞场里的情妇也因为缺少了钱而另换上一副脸孔时,那时梦幻的世界就会一变而成苦恼的世界,享乐主义就要变成厌世主义者了。所以,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会变动的。

  热心的读者诸君到这里也许会忍不住要问:我们已知道世界观有许多种了。但世界只是一个,而映在人的眼睛中的样子,竟有这么多的差异,到底哪一种样子是世界的真面目呢?换一句话说,哪一种世界观才是正确的呢?

  这是当然的要求。已知道了种种的世界观以后,接着就应该能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高贵的小姐和乞丐的母亲,对于乞丐各有各的见解,到底哪一种见解是真的呢?但对于读者诸君的要求,我们并不能轻率地马上答复,答复得太快,就没有好处。现在还得要更进一步,再研究一下这多种的什么什么主义的内容。把内容充分看清楚了,才能认识哪一种是正确的世界观,哪一种是歪曲不正的,才能够分清楚高贵的小姐对于小乞丐的感觉,和小乞丐的母亲眼中所见的小乞丐比较起来,究竟哪一方面更真实些。

  “为什么还要研究内容呢?”也许有人就要这样问。“前面不是已经研究过了吗?前面说世界是幻梦的,不正是享乐主义世界观的内容么?说世界上有神灵支配的,不正是宿命论世界观的内容么?……除此而外,难道还有另外的内容?”不错,这问题问得很要紧,世界观的内容,前面已经多少指出一些来了。我们所指出的四种人眼中的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观的内容,正是世界观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但是,我们所指出来的也只是它 “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还没有讲到它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用哲学上的名词来说,就是我们才只看见了“现象”,还没有把握到“本 ”。我们所以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就为着想认清楚这本质。内容还是那同样的内容,不过要想能够知道得更深刻一点罢了。

  我们所指出来的世界观的现象只是四种,但现象的形态是非常多的,我们已经说过有四种以上,其实若把全部哲学史上所记载的一切都列举下来时,就说一千种以上,恐怕也不算过分的。什么功利主义哪,唯情主义哪,直觉主义哪,虚无主义哪……单记一记这些什么什么主义的名字,也就够你费些工夫,我们忙于生活的读者,也没有闲心来记这些无聊名词,其实记了也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顾虑它。我们正经的事情还是要看一看这千种万样的现象形态里,包藏着什么本质。

  一从本质上看,那千种以上的现象形态便没有了。世界观的内容虽然表现出这么多的形象,但从它的根本性质上来看时,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 类。是怎样的两大类呢?现在就要答复这个问题。

  我们天天睁着眼睛看我们的世界,就知道这里的事物真是多到计算不清。从天空到地上,从周围的一切到我们自己,这形形色色的许多事物,就是用“万花撩乱”这句话怕也不够形容它的繁多。但事物虽然这样繁多,我们却并不全被它弄得头昏眼花仍能够清清醒醒地照常生活下去。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自己有分辨能力,从零乱不堪的宇宙万物中看出种种的秩序,我们能分清楚某些东西是动物,某些又是植物……,最后,我们还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例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属于我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属于外界的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就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

  然而世界上这两大类的事物,虽然被我们分开了,实际上它们中间并没有隔着万里长城。它们互相间还是常常发生关系。例如这里有一把椅子,我们认为它是客观的事物,但它映到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心中引起了椅子的感觉,所以又和主观发生关系了。又如我们想拖开那把椅子,这是主观的思想,但这思想就引起了我们的动作,我们就把椅子拖开去,这又和客观的事物发生关系了。主观与客观的这种关系,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但为什么会发生关系呢?无形的主观思想怎样能与有形的客观事物互相影响呢?这是哲学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因为主观与客观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所以只要解决了这问题,就对于世界得到了一种根本的见解,也就是有了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对于世界有了一种根本的态度和方法。

  现在就要回到我们本来的题目了。我们不是要研究那千种以上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质么?我们说,这么多的世界观,从根本性质上看来,只有两大类,是怎样的两大类呢?现在就可以解决了。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如刚才所说,就是主观与客观怎样发生关系的问题,世界观的根本性质,也只要看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决定了。试把前面享乐主义的世界观拿来看吧,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当做梦,当做人们心中的幻影,这是怎样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呢?它是完全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了,它把客观事物都当做主观中的幻影,以为世界上除了主观的东西以外,什么也不存在。它过分夸大了主观,以至于否定了客观事物,我们就把它称做观念论。再拿那宿命论者的世界观来看吧,它把世界当做神灵手中的玩意儿,世界的一切都受着神的心意的支配。这种世界观,虽然并不完全否认了客观事物,但它把一切客观事物都当做神灵的心意所产生的,仿佛一切都是由一种神化了的主观心意创造出来,并且服从着这种主观心意。这仍是把主观的事物当做最先的存在和最高的存在,把客观的事物当做附属品,所以还是一种观念论的世界观。此外如把世界当做一团苦恼的,或是如中国儒家哲学一样,认为世界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精灵之气变化而成;这一类的世界观,都是把客观的世界当做主观的东西去看待,也是一种观念论。这观念论,正是我们所说的两大类世界观中之一类。

  其次,还有另一大类的世界观,它对于主观客观的问题的解决是:认为客观的世界是在主观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不是幻影;客观事物的种种变化,也是依照着它自己的性质变化的,并不是神灵的心意要它这样它才这样。它的变化有一定的方式,这方式,科学家称为 “法则”, 一种事物的变化有一种的法则,我们不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意妄想将法则更动,我们若要改变事物,只能利用这法则,随着这法则去推动事物,才能达到目的。例如市面上流通货币(或称通货)太多的时候,物价就会高涨,这是一种法则(即通货膨胀的法则),我们决不能违反这法则,所以不能在通货太多的时候还希望物价能够跌落,要想使物价跌落,只能依照着这法则,将通货的数量减少。所以我们的主观并不能自由改变客观事物,只能利用客观事物本身的法则去推动它。还有,这种世界观不但承认客观事物有独立的存在和独立的法则,并且认为,就是主观,也只是从客观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客观世界中派生出来的。例如一个人,他的身体,他的脑髓,都是客观事物之一,但因为有了脑髓,才有他的思想等等,失去了脑髓,他便不会思想了,所以他的主观思想是以脑髓为基础的,也就是在客观事物的一部分上产生出来的。这样,承认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独立法则,又承认主观是由客观中派生出来,这一大类的世界观,我们就叫做唯物论的世界观。前面说的现实主义者的世界观,正是一种唯物论的世界观。

  观念论和唯物论,是一切哲学上的两大类;这是哲学史上互相斗争的两大阵营。无论哪一种哲学,不管他标榜着什么招牌,总可以归入任何一类,总会倾向于两类中的一类。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这叫做二元论,关于这些,我们以后又再说,现在篇幅已经不容我们多讲了。

  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观念论和二元论

  从小就听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一条路上,有两个人碰在一起,同时看见路旁挂着的一块招牌。招牌的正面涂着金色,背面涂着红色。甲从正面来,看见了金色,说招牌是金子做的。乙从背面来,看见招牌的背面,一口咬定是红色。两个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相让,于是争执,吵斗,以至于打起架来。后来是一个和尚出来调解,提醒了两人的偏见,大家才明白刚才的争执,都是毫无意味。原来招牌的本身兼有两面,而每人只看见一面。所有的争执,其实都是各人眼光狭隘的结果。

  故事就只这一点。大约因为和尚一经指点,两人并不再争执,于是故事也就完结了。但我们若能再深深地一想,就可以知道这还不能算完全没有问题。两个人中如果有一个肯用一点思想,马上就会追问:“是的,招牌两面的颜色果然不同。但仅只知道这一点,还不能满足我们。我们还要再问,招牌的本身是什么造成的? 是木头么?金属吗?抑或其他的东西?”这问题似乎很容易解答,因为木头或金属等等东西是很容易辨别的,掂一掂重量,敲一敲声音,不必怎样麻烦,就可以看出它是用什么造成。但是,这只能就普通的解答来说。若站在哲学的观点上来谈这问题,那么,花样就多起来了。那时人们就要依照着自己的世界观来解决这个问题。主张“人生若梦”的观念论者,会告诉我们说:“你说是一块招牌,在我看来却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团感觉,一团幻影罢了。有时感觉到它是金色,有时又是红色,什么木头金属等,也都离不了感觉。没有感觉,根本这些东西都不会存在。”另外一个宿命论者,我们已说过,他是相信冥冥中有神灵主宰一切的,发表他的意见道:“世界是神们随自己的高兴安排成功的,前面这块招牌,也不外是神的心意的表现,并不全是我的感觉。”唯物论者意见却直截了当得很:“招牌就是挂在那儿的招牌,它挂在那儿,它的本身也就在那儿。它并不是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是招牌触及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来的;它也不是神意的表现,它只是自己存在那儿的物质。”

  这就是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每种花样表现着一种世界观。

  世界观是有千种以上的,那么花样也当然可以翻出千种以上,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工夫,所以只举了三种。但世界观种类虽多,从根本性质上看来,却只有唯物论和观念论两大类,因此,在招牌上所翻出来的花样,自然也只有两大类了。虽然我们也承认还有一种二元论,但它只是把观念论和唯物论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唯物论,一半是观念论,不文又不武,并不能算是纯粹新的第三种花样。我们现在暂且把它放下不提,等到后面再说。

  现在要详细地说一说的,是那把世界和招牌当做一团感觉的观念论。它完全否认了客观东西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只是主观的东西,所以,除了观念论这一个总名称以外,它还私自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主观的观念论”。它的拥护者很多,单就西洋来说:两千年前希腊的诡辩哲学家,就有一大部分赞美过它。其次,在17世纪时候,英国的大哲学家勃克来和休谟两人更把它捧到天上去。20世纪以来,更有(以德国为首的)经验批判论者把它传播到了全欧洲,这是它最出风头的时候。在中国的哲学者中,它并没有完全的信奉者,诗人李白虽然高呼过“浮世若梦”的话,但他并不是哲学家,只有那佛学中的一部分的道理,还比较与它近似。但这主观的观念论,实在有很多的使我们不能佩服的地方;我们很容易看出它的马脚。拥护它的人说世界只有感觉,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万花撩乱的感觉现象,总应该有一个来源。”对于这问题,主观的观念论者很难答复。因为如果要使他的主张彻底,他应该说:“世界就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所以也就只是我自己内部生出来的,并没有其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马上就可以指出它的荒谬:“世界既然都只是我的感觉,那么,整个的世界就只是我一个人了。除了我一个人之外,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了。”这就成了独在论,任怎样狂妄的哲学家,也不至于会主张独在论罢。有谁敢于说:“我不是我父母生的,恰恰相反,我的父母才是我的感觉所生出来的?”有谁敢说:“并不是我生存在世界上,恰恰相反,整个的世界才是在我的感觉中生存着的”呢?主观的观念论者为要避免这种不通的地方,所以,并不敢彻底地主张独在论。他不得不给感觉找一个另外的来源。从哪里去找呢?他本来可以说,感觉的来源就是外界的物质,但他不能承认物质,一 承认有物质,就不成其为主观的观念论了。结果,他就不得不向神灵求救说:“感觉是神的心中发生的,我们的感觉,就是神的感觉的一小部分。”于是这主观的观念论,最后也和前面的宿命论一样,只有走到宗教的怀中去了。

  我们说主观的观念论会走向宗教的怀中去,其实这不单是主观的观念论,凡是一切的观念论者,直接间接地都和宗教有点缘法。因为,一切观念论的根本性质,就是在于夸大了主观的东西,换一句话说,它夸大了感觉、思想、心灵等等一切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结果才以为只有精神,没有物质,至少也主张物质完全受精神支配。而宗教的世界里,最高的支配者是神,是神的心意,或精神支配物质,这一点,不是很和观念论相同的吗?自然,宗教也有宗教独自的特点,不能与观念论完全混为一谈。宗教的世界观是用迷信和神话来表现的,宗教里还有种种规定的仪式,用仪式来坚强人们的信心。这一切特点,都不是哲学的观念论所有的。但是,观念论虽然没有迷信和仪式,它的根本思想却与宗教一致,它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和巧妙的言论来说服你,使你信服那与宗教一致的根本思想,无意中把你拖到宗教的庙子里去。观念论本身虽然不是宗教,但它却是走向宗教去的一条坚硬的桥梁,迷信和仪式只能使无知的人去烧香拜佛,但有了观念论的帮助,就是学者思想家也会去念经敲木鱼。它的力量其实是不小的。

  明白了观念论的底细,我们得要谈谈二元论的花样了。已经说过,二元论不是一件特别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观念论和唯物论拉连一下,一样给它占一半的地位。在18世纪末叶时候,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就是一个最大的二元论者。由他这里来看二元论的真面目,有许多地方是很有趣的。如果他的前面有一块招牌,他一定承认它是客观的东西,承认它在外界独立存在着,并且承认那是物质。但他又说,这物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却不能够认识。我们所能看见的这世界,这招牌,只有我们的感觉,只是一个“现象世界”,而那物质的本来面目(他称为“物自体”),却与这现象世界完全不同。我们看见这块招牌,看见它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看见它在时间里是联系地存在着,我们还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性质等等,而这空间、时间、重量、性质等等,康德以为也不是物自体上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主观内容。你如果问他:你的一切感觉是哪里来的?他可以答复你,感觉是物自体触动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这一点可以算是唯物论了,但回过头来他又会说,感觉世界与物自体完全不同,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主观的幻影;于是又成为主观的观念论了。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成了康德的二元论。

  但二元论的脚根是站不稳的。这就好像一个人要骑着两匹马跑,非常不便而又危险!结果,只有随便丢弃了一匹,才能解决这危机。康德的哲学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地位上,它一脚骑着观念论,一脚骑着唯物论,两匹马冲突起来,就使他驾驭不了。这是早已有人指出过的。人们问康德道:“物自体既然认识不到,那为什么能武断它是存在的呢?譬如,你前面有一间屋,当你还没有方法认识它的内部的时候,你怎能断定里面有人呢?”实际上,康德就是这样;他还没有认识到屋子的内部,就想断定屋子里有人,他不能认识物自体,却偏要说物自体存在,这是不合理的。后来他的学生费希特 (Fechte) 看清楚了这是缺点,索性就把物自体取消,否认了物质的存在,于是二元论终于骑到观念论的马上去了。

  即使退一步,对于他那善于害羞的物自体不加以责难,就算她真的躲藏在那儿罢。即使承认是这样,康德仍然会走到观念论去的。因为他要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世界的本身既然就是物自体的世界,那么我们也当然是在物自体的内部生存着的。我们在物自体中生存着,而我们都看不见它!原来我们的生活就像瞎子走路一样,不,我们还比瞎子坏,瞎子虽然没有眼睛,还可以借触觉来辨别他的道路,我们却根本触不到我们的道路,我们就好像梦游者,只看见自己的梦,前面有危险的悬崖,一点也不会察觉。然而世界上这样多的梦游者为什么都能够好好的生活下去呢? 为什么他在生活中竟不会落进物自体的悬崖里去?这一个问题,康德就没有办法作合理的解答,他只好说:“这是幸运。”这样一来,命运之神的心意又支配起世界来了,又丢了唯物论的马,一直冲到宗教的殿堂里去。——这是二元论的必然的命运。

  总之,二元论是容易摇身一变成观念论的。这两种花样,结局还是会合并成一种花样。但我们已经说得够了,以后再谈唯物论的花样罢。

  五、客观的东西是什么——唯物论

  这一次讲的是唯物论。说到唯物论,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承认客观的东西。主观的观念论把世界全当做我们的感觉思想,说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说“人生如梦”。但唯物论决不这样,它相信世界不是幻影,而是真实地在外界存在着的东西。这是唯物论的根本的思想,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资格算做唯物论。

  但是,单单有这一点,也不见得马上就成唯物论。因为我们还要问:“这里所承认的客观的东西,究竟是些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若解答得不对,还是会变成观念论。例如,有的人就会这样答复:“我们承认客观的东西就是物质,但物质是死的,僵固的,若没有另外的力量推动它,它决不会自己运动变化。一块石头自己会飞起来吗?不会的,要用手将它拿起来,抛它,它才会飞。由此类推,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形形色色的运动。必有一种另外的力量推动它。”

  这一种见解,是在日常普通人中最容易发生的,因为它和世俗的常识很接近。但这能算唯物论吗?这里说物质的运动变化必须有另外的力量推动。所谓另外的力量,当然不能再是物质。物质自己尚且不能运动,怎能推动其他的物质呢?于是乎就不能不说这是心灵,是精神,这样一来,精神就是世界万物的推动力,支配者,心灵的力量便高坐在物质之上,就是主观的东西高坐在客观物质之上,这不是观念论还是什么?这至多只能算假的唯物论。

  这里所谓的客观的东西,是物质和精神两样都有的。并且,就像耍木头人戏一样,物质是永远被精神拿着任意地戏耍。这样见解,马上就被宗教家所利用说:“那精神的东西,就是神,神支配一切,安排一切,物质世界的任何事件都是受神的力量左右的。”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宿命论的世界观。也有的人,说精神就是指灵魂而言,万物都各有它自己的灵魂,灵魂推动着它,它就活动,失去了灵魂,活动便停止。人的死,据说就是灵魂脱离躯壳的结果。这灵魂,也有的人叫做“生气”或“活力”。万物都有灵魂的主张,在哲学上也叫做“万物有生论”或“物活论”。它与宗教的关系,当然也是很密切的,和尚、尼姑不是常常替死人超度灵魂么?

  这种见解很幼稚,而且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最重要的一两点来说,它认为精神能够在物质之外独立存在,能自由地离开物质,而这事实上却不能够直接证明。我们所见的一切精神的东西,都是附属在一定的物体上表现出来的。例如说到感情和思想,我们只有张三或李四的某种感情思想,决不会在天空里也看见有什么感情思想。迷信的人会说梦中的鬼怪神灵就是独立存在的精神,殊不知那只是他自己的梦,只是他自己的头脑中幻想出来的东西,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头脑,怎能算独立存在的东西?再说,就算退一步,承认精神能够离开物质的存在,那又有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无形无体的精神,为什么能推动有形体的物质呢?譬如我们前面有一块石头,单单用思想要它飞起,石头就会飞起来么?不能的,要用手抛。但手是物质,所以物质还是要由物质来推动。单单的精神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世界的木头人戏不是精神能够耍得起来的。

  现在可以说到唯物论了。照例先要答复这一个问题:客观的东西是些什么,唯物论的答复是:“客观的东西就只有物质,不是死的物质,物质本身会自己运动,用不着其他的力量来推它,宇宙间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是物质自己运动的过程。”

  唯物论的答案,和观念论是势不两立的。它将一切的精神,心灵、神怪、迷信等统统打倒。在社会政治上有激烈的变动的时候,它代表着前进者的思想。法国18世纪的唯物论,就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子。但唯物论也有种种,像法国18世纪的那种唯物论,我们叫做“机械论的唯物论”,它主张一切物质的变化运动,都是机械的变化和运动。 所谓机械的运动,简单地说来,就是单单位置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上的变化。机械论者以为,世界上的物质性质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所看见的事物的种种样样的性质,都可以用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来解释。那时的法国唯物论者拉美特里曾著过一本书,题名:《人——机械》,也可以翻译作《人就是机械》,就是把人类当做机械来解释的。

  这机械论的唯物论,在18世纪的时候,曾经代表着法国的新兴资本主义势力,与旧的封建势力打过一次仗,在哲学上尽了一番革命的任务。不过,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以来,不论哲学上和科学上,都有了无数新的发现和新的进步,于是在现在看起来,那机械论的唯物论就不免有点老朽的样子,最大的,例如它不承认性质的变化,这一点就很说不过去。像人类的思想和感情,要用这种见解来说明,就很困难了。我们固然可以说,思想是头脑中的物质分子的一种运动,但要知道机械论只承认位置上的移动。既然只是位置上的移动,那为什么又会另外发生思想呢?思想并不就等于位置的移动呀。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不能解释这一个问题,结果,就被后来的观念论打败。这些胜利的观念论者,就是19世纪的几个德国大哲学家,我们听得很熟的黑格尔,是他们中间最后的而又最伟大的一个。他们把客观世界里的物质压根儿扫去了,他们说:“客观的东西根本就只有精神,一切的运动变化,就只是精神在那儿变化,物质不过是精神运动的一种表现罢了,它不是独立的东西。用手抛石头,并不是精神推动物质,也不是物质推动物质,还是精神自己在运动,飞起来的不是石头,而是精神自己。”这一种观念论,和主观的观念论又有点不同。主观的观念论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主观内容,和我们的主观分不开,而这种观念论却认为可以分开,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只不过它本身的性质和我们的主观是同样的东西,换一句话说,世界的本身也只是一种思想的运动。在哲学上,这就叫做“客观的观念论”。

  客观的观念论使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同一化,于是乎它就很容易解释人类的头脑中为什么会发生思想。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大思想,而人又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思想在人类的头脑中又重现出来,这当然不能算怪事了。客观的观念论能够解释清楚这一点,所以它就战胜了机械的唯物论。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唯物论,却不像机械的唯物论那么软弱。这一种唯物论不但承认物质的数量和位置的变动,同时更看重性质的变化。不但看重性质的变化,并且认为性质能够发展,能够进化。因为性质的发展和进化,所以物质又能够从低级的简单的状态变化成高级的状态,高级的物质就具有着高级的性质。人类是世界上的最高级的物质,人类的思想就是一种高级的物质性质。因为,思想或精神只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由物质中派生出来的。

  这一种唯物论,是最近七八十年来一天比一天普遍起来的新唯物论,它能合理地解释思想和精神发生的原因。所以不再会被客观的观念论打败。不,客观的观念论才是被新唯物论打败了的。还在一百年前,最伟大的客观的观念论者黑格尔已经渐渐站不住脚。他把世界看做思想的运动,这思想,他称为“世界理性”。但我们明明看见客观世界上全是物质,至少,最主要的东西都是物质,难道这可以一笔抹杀的吗?黑格尔也知道不能抹杀,他不能不加以相当的解释,说物质是精神的“他在”,这就是说,物质只是精神的另外一种形态,在形态上是物质,而根底里还是精神,还是思想或理性。他相信世界上物质的变化和我们头脑中的思想的变化,在性质上完全是一样的,因此,当他研究一切的事物时,他总是用思想的形式做标准,也就是用他的“论理学”做标准。他要将世界万物都嵌进他的一部论理学里面,用论理学中的规则来解释一切。结果,因为物质究竟是物质有时虽然也解释得通,有时却常常碰钉子。这是客观的观念论的弱点。

  黑格尔遇到他的论理学不能解释事物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是碰钉子了。但他固执着的观念论,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不承认错误,并且还要咒骂那给他吃钉子的事物说:“这是物质在捣乱!”然而,骂是不中用的,谩骂决不会使人心服;他碰钉子总不是假事,既然碰钉子,所以就站不住脚了。

  于是,新唯物论就起来打败了它。

  六、不如意的事——物质的特点

  在生活的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有很多事情不能如意。简单点说,例如天气冷了,决不因为我们怕冷,气候就会缓和一点。走出屋子外去,北风就像刀一样地刺着我们的肌肤,这时我们也许会有一种希望,希望北风不要吹得这样厉害,但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希望,北风仍是北风。北风的冷酷决不因为我们心中的希望而减少下去。这样简单的生活事实,这样简单的实践,就足以证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独立在外的东西,它不受我们的心意的支配,不但不受心意的支配,还常常是违反着我们的心意,在外界独立地运动,独立地变化,甚至于会妨害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减少它的妨害,空空的用希望去希望它,是不行的,只有设法用物质的力量和它抗争。要阻止北风的淫威,就得加添点衣服或是烧起火炉来,或是多多的运动运动,借此增加身体内部的热力。不这样做,就难以保全我们的生命,北风是不懂得体贴人的苦痛的 !

  再说一说社会上的事情,这两年来,世界各国间的空气非常不安,一场大战看起来是不能免了,于是就有人来做“祈祷和平”的大会。和平可以祈祷得来的么?宗教家说:“是的!因为世界是在神的支配势力之下,向神祈祷,神就可以给我们和平。”但是,实际的情势又证明了,战争的风云并不因为有人的祈祷而缓和下去,反而一天比一天更紧张起来,这又明明是在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独立地在那儿运动,在那儿变化,既不受人的心意支配,神的支配也未见得可靠。和平与祈祷,更是天和地一样的没有关联,要和平,应该走另外的道路。

  年龄大一点老人们,也许还亲眼见过前清时候义和团的乱事。他可以告诉我们,义和团在当时曾想用符咒抵御外人的枪弹。结果不但抵御不了,反而惹得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惨杀了多少无辜的人。这历史的实践对于中国人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使中国人知道迷信符咒也不是万能的,枪弹有枪弹的实在的力量,这东西也不是人的心意或什么神秘的方法可以左右的。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在实践中,几乎免不了总要有一些痛苦的失败,一些血腥的牺牲,但也只有实践,才能够给我们许多丰富而真实的教训,矫正我们的错误,给我们丰富的真实的知识。实践证明我们的周围是一个独立存在着的世界,它独立地变化、运动,没有任何其他的外力支配着它。这样的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

  我们对于这物质的世界,由实践的种种证明,更可以相信它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我们要说,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的独立的存在。我们已经知道,客观就是指我们自己的心意以外的一切东西。物质是在我们的心意之外存在着,所以是客观的。现在我们不再相信主观的观念论者的呻吟了。他说世界只是梦幻,只是感觉。但我们的实践能够证明并不如此。我们的梦幻和感觉并不就是世界,只是由世界的物质引起来的东西。我们觉得冷,这不单只是我们的感觉,也因为周围真的有这样的气候,这气候触动了我们皮肤上的感官,所以才觉得冷。如果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那么,它应该服从我们的心意的命令,为什么我们希望它不要冷,它却偏会冷得不得了呢?

  其次,实践为我们证明,一切物质都会自己变化,自己运动,不能自己运动的物质,是不可以想像的。如果我们说物质自己不会变化,那么, 世界上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是从哪儿来的呢,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另外假定一种东西,作为物质的推动者。于是我们就和万物有生论者一样。至少说物质是被一种心灵的力量推动着,这心灵的力量就是灵魂或神。但是,我们的实践已证明过,神灵的支配是靠不住的,我们只看见过物质世界在那儿独立地运动、变化,神灵的影子半点也没有。我们看见许多人在求神 拜佛,而求神拜佛的结果并不见得就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我们看见义和团想用符咒抵抗枪炮,结果这符咒的力量,是等于乌有,还是“一二· 八”时候的民众,用自己的血和肉去抵抗,更有效得多。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在实践中证明是独立的,那么,除了承认物质自己能变化运动之外,我们能解释这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吗?如果不承认,一切变化现象的来源不是就不可以想像了么?所以说,不会自己变化的物质,是不可以想像的。

  客观的存在,和自己的运动变化,是物质的两大根本特点。物质的变化是无穷的,一块铁,放在湿的空气里,会生锈,变成黄红色的粉末,放在熔炉里,就成液体。太阳内部的铁,大部分却是气体。我们的血液里,也有铁质,如果铁质减少,就会生贫血病。菠菜里面也有铁质,吃了菠菜,里面的铁质,就补充到血液里去,使贫血病缓和下去。同是一种铁,会有这样多的形态。我们再看物质的运动,一块块的煤,烧起来,变成灰,并且发生很大的热,这热可以烧水,使水变成蒸气。这蒸气在工厂的锅炉里,就能够成为很大的力,推动蒸汽机关,蒸汽机关使发电机的摩托转动起来,于是发生了电,全市就可以点电灯,驶电车。用电机推动种种的机器,做种种的工作。这种种的运动变化,可以联系到无穷无尽,整个的世界就是在这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中联系成一个统一体。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生活着,行动着,我们自身也就是物质之一。因此我们的生活受着这世界上无穷无尽的物质所影响,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和这世界的物质冲击,物质对于我们常常表现着一种反抗的力,妨害的力,使我们感觉到种种的不如意。而我们的生活也就不得不是一种挣扎的生活,斗争的生活。

  这无穷无尽的运动,并不是绝对的混乱。物质运动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定的限制,一定的规则,水到冰点的气候就结冰,到百度的热度就沸腾。铁经过适当的锻炼就可以制钢,可以制造机器。就人类自己来说,每天做10小时的工作,总得要摄一定的饮食,不可过多,也不能太少。天气冷,穿厚点衣服,是可以抵御的。物质变化的这一定的规则,精密地规定起来,就成为种种的科学的法则。物质运动的法则,也是我们在长久的实践中证明了的。人类因为生活常常不如意,常常要挣扎、斗争,所以就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物质运动的法则,利用这些法则,才能够作有效的斗争和挣扎,才能够使不如意的事转变为如意的事。祈祷、求神,一切都是无益。

  现在我们已说到认识世界的问题了,这等以后讲吧。

  七、牛角尖旅行记——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

  自从《人间世》把小品文大吹大擂以后,“牛角尖”这名词就在文坛上非常流行了。所谓“躲在牛角尖里”,意思大概是讽刺那做小品文,谈苍蝇,专门向小处钻的幽默家罢?这是我的猜测,如果不对,请考据家原谅,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学过考证的玩意儿。总之,我们现在也想向牛角尖去钻一次,目的也是要去找一点小品文的材料。不过我们不是雅人,不懂得“性灵”,除了一点生硬的科学常识以外,不懂得其他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幽默,不敢摹仿林大师的“文言之白”的那一手好白话文,只愿做一篇科学小品。

  在我们看来,牛角尖里也有着一条很长很长的路途,要想走到它最尖的地方,必须作一次长途旅行。世人以为谈苍蝇就算在牛角尖里了,其实牛角里能够容纳苍蝇的地方,空隙还很大,离那最微最尖处还远得很呢。我们的旅行要更彻底些,走到那不但苍蝇不能住,连蚤、虱、蚂蚁也容不下的尖处去。同时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自然要跟着缩小,眼睛也要跟着放敏锐,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旅行中,观光到一切很微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比蚂蚁还小到不知若干万倍,普通人的眼睛是完全看不见的。

  好,现在就从牛角口钻进去罢!从这里一直走到苍蝇所在的地方,周围的情形并没有很显著的变异,牛角的洞壁始终是牛角的角质,洞壁的中间自然是一个洞儿,充满了空气。这空气也始终是普通的空气:看不见,捉不到,嗅不出任何气味来,用手使劲地拂一拂,才可以感觉到微微的有点风。不过我们愈走进去,洞儿就愈更狭窄,牛角口最初有碗口大,现在却只能容纳一个苍蝇了。

  从苍蝇的身旁通过,愈前进,我们的身体也就要愈缩小。到了极狭窄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缩小得像一粒灰尘一样,才能够自由地前进。这时虽然没有到最尖的地方,却已经开始看见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这微尘的身体,正在飘飘地走着的时候,忽然觉得好像走进了沙漠地带,无数的飞沙扑打到身上来,弄得摇摇晃晃地简直走不稳。幸而这种飞沙不是从一面吹来,而是从四面八方扑来的,所以虽有点摇晃,却并没有跌倒。牛角尖里也有沙漠吗?起初自己还有点不明了,接着才想起,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空气,原来是由无数极细极小,眼睛全然看不见的“分子”组成的,这无数的分子在空中 飞来飞去,没有一刻停息,不过平常我们不觉得,现在我们的身体已经缩小得和一粒灰尘一样大了,分子虽小,打击到微尘上来,也能够发生了影响,因此我们就以为是在沙漠中了。

  这时我们的眼睛也变得非常敏锐,一粒空气的分子,在我们看来就好像一粒细砂。再看一看牛角的洞壁,原先不是只见一片平平坦坦的角质吗?现在是变得多么异样了!洞壁的全部像蜂窝一样,全是由一间一间式样相同的小屋子凑集成的!每一间小屋子又是由各式各样的砖瓦所砌成。这些小屋子,就是生物学书上所说的细胞。一切的动物植物的身体,都是一种细胞的集团,牛角的这种细胞,叫做角质细胞。细胞的本身,又是无数的分子合成的,砌成这些牛角小屋的砖瓦,大多数就是所谓的蛋白分子,蛋 白分子比空气的分子大,所以空气分子看起来像细砂,而蛋白分子却有点像砖瓦。

  我们再向前去,又过了一段路程,便有更新的发现。那扑打我们的飞砂,给我们的眼睛看得更明了了。在先我们只觉得是一粒粒的分子,现在我们就看见,这无数的分子,大多数总是两个小圆粒合成的,也有一小部分是三粒合成的。这些两个或三个的小圆粒紧紧地互相结合着,打到我们的身上来,又打到牛角洞壁的蛋白分子上去,决不会破裂或分离了。蛋白的分子更复杂得很,恐怕会包着几十或几百个小圆粒罢?这些小圆粒,叫做原子,我们再考察一下 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罢。空气分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两粒原子 合成的,而这些两粒合成的分子,很显明地又可以分为两种,有一 种只占全部的五分之一,它的性质非常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譬如 这里有一块炭,如果把炭燃烧了,这一部分的每一个空气分子就和炭的一个原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三粒合成的气体分子,这种分子 所组成的气体就叫碳气。空气中有一小部分就是碳气。能够和炭结合的这一部分空气分子,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养气(或者写作氧气)分子。另外还有五分之四的空气分子,是不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的,叫做淡气(或写氮气)分子。已经说过,养气的分子是由两个原子合成的,这两个原子都叫做氧原子,淡气分子中的原子却叫做氮原子。再类推一下,碳的原子,就称为碳原子。碳气的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的,它的内容有点复杂,化学上就把它称做化合物。养气和淡气的分子由完全同样的两个原子组成,内容是单纯的,化学上称为元素。

  我们不要再卖弄化学知识了,还是继续我们的有趣味的旅行罢。再走进去些,我们的身体就得缩小得比灰尘不如,灰尘还可以看得见,现在要小到看不见,小到和空气分子一样大小。好了,这时在我们看来,那些空中飞来飞去的空气分子,都和我们自己的身子一样大。在一个养气的分子里,每一个原子的大小就等于我们的身体的一半。而那原子的样子,又是多么奇怪啊!我们在先不是说过它是小圆粒吗?现在放大成半个人大的圆球,才晓得里面的构造也是很复杂的。这圆球的中央,是一粒豌豆大的核心,离这核心一尺多远的附近,又是许多灰尘一般微小的细粒,围绕着核心飞速地旋转。这旋转的速度非常快,使我们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些圈子围着那核心,这样就成功了直径二尺往来的球形。这些细粒是什么东西呢!说起来一定有人听得熟了:就是“电子”。 电子上带着很微的一些阴电,阴电是会被阳电所吸引的,那豌豆大的圆球核心就带得有阳电,因此许多电子就被它吸着在周围团团地旋转。这样的电子,当然有时是会跳出圈子之外,向远处一直飞去的。但核心上的阳电有一定的量,它所能吸住的电子的数目也有一定,例如氧原子里有八个电子,而氮原子里则有七个电  子。如果这一定的电子中飞出去的一个,就必须有另外一个来补足。所以,我们旅行到这里,除了看见有我们自己半个大的原子以外,我们还看见许多单独的电子飞来飞去。电子的特性很奇怪。

  普通我们讲到物质,无论它怎样细微,总觉得它是固定的一粒,但电子的细粒,你在实际上却捉摸不到,只觉得它是微微的一点电磁力。而且更奇怪的是,还有一种带阳电的电子,形态大小和普通的电子一样,但因为带有阳电,所以很容易和带阴电的电子结合,不结合则已,一结合的时候,就好像两颗炸弹碰在一起一样,变成了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光线,而同时归于消灭。

  我们的旅行到此可以暂时终止了,在这一次旅行中,我们看见了物质的各种形态。当我们初进牛角口的时候,只以为物质就是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位置的,如空气占据了牛角的洞儿,洞壁也占据着它的洞壁的位置。然而通过了苍蝇,变成了微尘的时候,我  们又以为物质就是一粒粒的分子和原子,除了分子原子以外,就只有一些空间,可以让分子飞来飞去的空间,而空间并不是物质。我们又再前进,发现电子了,原来原子也不过是电子和带阳电的核心组成了,因为这样,原子分子当然又不能代表物质,而应该把电子和阳电子当做最后的物质了。然而可惜,我们看见电子并不是一粒粒的坚牢的东西,既没有确定的体质,又会变成一缕光线而归于消灭。到这时,我们的一个旅伴忽然觉得失望,叫起来说:“啊呀,物质这东西原来不存在呀,没有体质,又会消灭,还能算做物质吗?物质应该是有重量的,固定的东西!”

  但是第二个旅伴却起来反驳他,这人是懂得辩证法的,说道:“物质是永远地会运动会变化的东西,所以不应该是固定的。它可以转变为种种的状态,我们最初所看的占据空间的物质,以及后来所见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各种状态之一。你所说的有体质,也只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实物质也可以变成没有体质的状态而存在的。阳电子和阴电子结合而放出一道看不见的光线,这使我们认为,就是光线,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你说物质必须有固定的体质,这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体质的物质,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哲学上所谓的物质,其意义决不是这样狭小,凡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动变化的东西,在哲学里就叫做物质的东西。物理学上的物质,在哲学上看来,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或一个阶段。这一点,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必须要分清楚才行,不然我们就要落到观念论的圈套里去,以为体质不定,就是整个的物质世界消灭了! …… ”

  第二个旅伴的意见是正确的,他的结论,也就是我们这次旅行所得到的最后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