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云南省作物学会主持,邀请省内相关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楚雄市吕合镇实施的“稻-蒜”模式百亩示范样板蒜产量进行田间实收测产。
专家组在查看现场、听取项目组介绍的基础上,按照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在百亩方中随机选取好、中、差三块田,平均每块田量取667.33平方米进行实收,并测算独蒜、瓣蒜及其不同等级的比例。测产结果显示,在确保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不下滑的前提条件下,粮经协同一年多熟“稻-蒜”模式中鲜蒜头加权平均亩量2121.79千克,按照企业现场收购价格计算,亩加权平均产值超18715.18元。此前的2024年9月14日,全国水稻生产指导专家对“云科粳8号”测产,在减肥35%的条件下,平均亩产湿谷816.94千克,亩产值1633.88元。稻、蒜两季复合亩产值达20349.06元。
为落实好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粮经协同发展,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增值增效”的要求,在云南省财政厅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的支持下,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由云南省农科院李小林团队承担的省农科院“粮经协同千斤万元示范工程”十大攻关团队之一“粮经协同一年多熟示范团队”项目,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品种和技术优势,利用省农科院粮作所自育的国审优质常规水稻品种“云科粳8号”,结合“温江红七星”大蒜品种,构建“优质稻”和“高效蒜”的粮经协同滇中稻田高效生产模式在楚雄市吕合镇示范应用,核心样板150亩,亩产值超两万元,既提高了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又进一步拓宽了科技赋能滇中粮仓高效发展的新路径。
项目负责人、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张建华研究员表示,云南省财政厅给予“粮食安全种业支撑”专项的支持,云南省农科院狠抓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粮经协同的相关要求,团队通过选择优质水稻品种、协同市场占有率高的大蒜品种,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方式构建该模式,对示范样板实施“三精、两减、一结合”管理,为粮经协同科学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在滇中地区推广提供了借鉴。下一步,针对滇中稻田高效发展仍然存在的种植效益和市场不稳的问题,团队将加强水稻和大蒜种植高产高效攻关力度,优化构建“稻-鱼-蒜”“稻-鸭-蒜”模式,以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发展,增加稻田亩产值,为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农民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