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澜沧:佤族打跳舞动民族团结旋律
在澜沧县上允镇的佤族寨子里,古老的佤族文化源远流长。打跳,作为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情感。
佤族打跳现场
田七表演现场
田七,家住上允镇下允村小新寨的佤族男子,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仅是佤族“摩托舞”的创始人,更是用舞蹈架起民族团结桥梁、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的带头人。他凭借对打跳的热爱与创新,让传统打跳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独特的“摩托舞”,使佤族打跳火遍大江南北,带领了一批又一批佤族打跳爱好者走出大山,跳出云南。
一支舞,跳出致富新篇章
“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跳舞还能赚钱!”打跳队队员美芳激动地说。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内婚庆喜事对民族歌舞需求的增长,以田七为首的佤族打跳队迅速走红。他们独创的“摩托舞”将传统佤族舞蹈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凭借强烈的节奏感和充满张力的动作火遍全网,成为全网点击量破亿的“流量密码”。如今,上允镇除了田七打跳队,还涌现出岩情、小五等近10支专业佤族打跳队伍,年均演出超千场,档期排满、一“队”难求。打跳队员们白天务农,夜晚化身“文化使者”,人均月收入达数千元,不少家庭通过打跳盖起新房、开上新车,真正实现了“舞动脚尖,富了口袋”。
一支舞,跳响团结主旋律
佤族打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经济价值,更在于它跨越民族与年龄的文化凝聚力。“动作简单、节奏带劲,谁都能跟着跳!”上允镇上允村村民田芳说道。无论是佤族、傣族、拉祜族,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只要音乐响起,大家便会自动围成圈,踏着整齐的舞步,笑声与欢呼声交融。这支“团结舞”打破了语言的隔阂,消弭了文化的差异,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律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田七常说:“我们的舞台没有陌生人,大家都是一家人。”如今,佤族打跳已成为当地节庆、婚礼、文化交流的“标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一支舞,跳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田间地头到网络云端,从村寨广场到各大城市舞台,上允镇的佤族打跳队以文化为媒,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年轻一代的岩情夫妇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直播平台展示打跳场景,吸引了6.4万粉丝,每场直播在线人数超千人,获点赞超百万人次,让佤族文化“破圈”传播。这种“线下展演 线上传播”的模式,让佤族打跳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为撬动乡村经济的“杠杆”。
近年来,上允镇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辖区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多民族文化底蕴,以“党建 文化 产业”为抓手,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支持打跳队伍规范化发展,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开展舞蹈培训、网络直播培训等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同时,各村党总支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族团结是发展的基石,文化赋能是振兴的引擎。佤族打跳的“火”,不仅点燃了民族文化的自信,更照亮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下一步,上允镇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上允镇 鲁昱颖 周丽青)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