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支持下,首批孟加拉国赴华医疗团共31人抵昆,在滇查体、就医,并开拓医疗旅游市场。
“孟加拉国患者开始关注到中国就医的可能,云南是最近的选择。”近半个月,孟加拉国药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莫米努尔·拉赫曼先后到玉溪市中山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实地考察了解云南两家医院核心科室医疗服务能力,深度体验院区病房服务设施保障,希望加速推进双方跨境转诊合作。
去年年底,玉溪市中山医院接诊了来自缅甸的甲状腺肿瘤患者。院方提前通过远程会诊完成了病史病情诊断、手术方案制定、预算报价,在患者从家里启程前往澄江的同时,负责手术的专家团队也从广州中山一院出发,双方抵达后24小时内完成术前检查、多学科集体会诊、面谈、同意书签署等环节,48小时内完成了手术,19天后,患者治愈出院,并留下了感谢信和从家乡带来的礼物。这次双向奔赴、高效、便利的跨境诊疗得到了缅甸患者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科技、人才、医疗、文化等交流合作,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感可及。
依靠独特区位条件,加上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和软实力不断升级,以及跨境转诊第三方服务支撑,云南医疗服务面向“两亚”的吸引力正日益显现,当地患者到云南就医的意愿持续升温。
患者心里有本“账”
“因为赴印医疗签证被拒发,近期很多患者不能及时就医,如果去泰国、新加坡就医,大部份患者认为费用较高难以负担。”拉赫曼此番在云南考察交流时提到,孟加拉国患者就诊需求主要集中在肿瘤、心血管、中风、骨科四大类,云南作为距离近、有直飞航班、医疗技术实力强、价格适中的目的地,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
5月将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新开“跨境转诊服务中心”的中国国际商会云南商会副会长、云南明顿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春艳介绍,从去年开始,“两亚”区域以云南为目的地的跨境诊疗业务明显升温,“我们疫情前就在开展相关业务,随着需求增长,我们开始逐步恢复、新开服务中心,相关业务预计今年内将在仰光、内比都、曼谷、达卡、胡志明市、河内开展运营。”张春艳说。
“跨境转诊的患者最关心诊疗专家团队的实力和价格,他们拿到诊疗建议方案及费用预算后,会对专家实力、收费等进行多方映证比较,进而关注医院环境、医患沟通、前往方式等问题。”张春艳说,患者很慎重,一定要心里有数才会下决定,最终就医体验不错的话也会口口相传,推荐新患者。
3步走 从海外服务中心到云南医院
从“跨境转诊服务中心”到云南医院就诊,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整理、翻译患者病历,对接双方医生团队进行初诊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远程诊疗明确初步治疗方案,确定医院、医师团队、诊疗方案建议及费用预算;得到患者认可后快速办理签证、行程接驳和预约专家团队、医院床位。”张春艳说,一般经过如上“3步走”,患者可顺利转诊入院。“为突发重疾患者提供跨境转诊服务,可能遇到很多不同个案。有次我们收到一位中国游客在尼泊尔突发心脏病的咨询,因为情况紧急,必须立马落实航空转运、手术治疗的服务,我们像和时间赛跑一样,紧急联络航司的‘空中担架’服务,拆了8个座位供患者平躺,一落地就由待命的救护车转运到目的地医院,为患者紧急手术,挽回了生命。”
疫情前,跨境转诊业务刚起步的云南明顿曾先后转诊来自孟加拉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的6批患者到昆明体检、就医。疫情期间,云南明顿转诊近10例重症患者到云南、广州、重庆等地医院就诊。目前,其相关业务升温数量增长明显,服务人群也从当地患者向中方出海驻外、商旅等人群拓展。
在云南 看好病
“两亚”患者在云南,看好病有哪些保障?
近年来,云南在胸外、介入手术、肿瘤、心血管疾病、骨科、创伤救治、脊柱源性疼痛、运动康复等方面的医疗能力看齐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不乏首创、排名前列的成绩和经验,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机构前来交流学习,相比“两亚”区域有明显优势。
与此同时,云南不少医院还积极寻求与北上广头部医院、专家的支持帮扶、合作共建。
为赓续校地前缘,由中山大学和玉溪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玉溪市中山医院,以全国排名前10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临床技术和管理理念输出医院,全面提升区域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急危重症诊治能力,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国际医疗合作。“到我院就医的‘两亚’患者,背靠的是云南当地和广州中山一院的双重优质医疗资源。”玉溪市中山医院院长邱江介绍,医院正逐步服务接诊更多“两亚”患者,同时以医院为支撑的澄江数字“出海”基地项目已申报工信部数字“出海”项目,将挂牌数字健康“出海”基地开展工作。
3月17日开诊的云南省滇西医疗中心也希望推进接诊“两亚”患者的合作。“医院呼吸科是强项,骨科手术量全省最大,3个院区床位充足,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达成合作帮扶关系。”大理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才锐表示,通过派驻执行院长、专家深入医院,全面平移“国家队”医技、管理、文化建设内涵,加上全面更新的医疗设施,为提升医院国内外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医患沟通专业性要求高,日常翻译不一定能满足,我们依托大理大学医学专业的‘两亚’留学生资源,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李才锐说。
构建人才交流培养体系成畅联关键
除了跨境转诊,拓宽国际医疗合作,畅联“医”路的关键还在于构建人才交流培养体系。
“之前从缅甸来交流的一位副主任医师,他最感兴趣的是我们可以为他培养专科医生、研究生。”邱江介绍,医学教育体系一直是中山一院的“看家本领”,是一个符合国际培养习惯又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当前,“两亚”国家普遍存在医疗精英人才流失、医疗服务分化严重的情况,急需医疗人才的培养。“去年10月试运行以来,我院先后举办了国际气道管理培训班、中缅万千百急救医疗技能人才培养行动线上培训项目。接下来还将和缅甸合作开展‘实践 临床’的专科医生培养国家计划。”邱江认为,高水平医疗教学服务将持续带动影响中国和“两亚”国家的医疗交流合作,也是双方“医”路新畅联的基石。
“有的‘两亚’患者到云南入院就医,会选择北上广等先进地区的专家医生来做手术,他们同步带来先进的医技术和愈后护理方案,提供高水平实战带教机会。”张春艳认为,假以时日,这对提升云南本地医生团队视野、能力,促进交流也会有很好的带动效应。
服务不缺位 让就医意愿转为现实
医院基础设施升级、医师团队实力加持,再加上医院和患者双向奔赴的积极意愿,张春艳认为,当下正迎来云南医疗服务向“两亚”出海的新元年。“春节刚过,我就收到了来自上海的国际医疗中心和博鳌乐成医疗特区的考察联系函,他们都很看重‘两亚’区域市场,想到云南实地了解医疗服务出海的情况。”张春艳说。
全国范围内,上海、深圳、厦门、西安、乌鲁木齐已纷纷开设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开展跨境转诊服务,以医院作为链主向外走的同时,带动国产医疗器械、药品等产业链生态的协同出海,构建新的产业体系。
出海势头方兴未艾,配套服务保障也不能缺位。针对“两亚”患者多数是自费医疗、商业保险结算的情况,相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出台跨境支付、保险结算、定价审核等服务保障措施,为“两亚”患者云南就医意愿切实落地保驾护航。
云南网记者 李怡 图片由玉溪市中山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明顿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