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凤庆:从茶园到心田 春茶季“联农密码”出圈
近年来,凤庆县积极探索“党支部 合作社 龙头企业 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重点企业和农户抱团发展,形成互利共赢产业模式,绘就出“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产业发展新画卷。
茶韵飘香处,生产正当时。春茶季,凤庆县凤山镇红塘村本土企业大摆田茶厂有限责任公司从收鲜到初制、从初制到精深加工,来自本村的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作业,机械设备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正在赶制滇红茶、绿茶等春茶系列产品。村民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就业增收,收获幸福感。
大摆田茶厂销售经理曾开平一边忙着进工厂熟悉产品,一边接待着来访的客商。曾开平是一名返乡务工人员,10年前曾在深圳务工。
“在深圳背井离乡,照顾不到家人、照顾不到娃娃,那种在外异乡打工的生活确实不好受,一直想着有一个机会能回到家乡有一份安稳的事情做。”
一次偶然的机会,返乡的曾开平成为了大摆田茶厂的一名员工,经过茶厂多年培养,已成为销售经理,让他能够既可以顾家,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说起回乡做事,曾开平感受颇深:“以前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善于沟通交流,进了这个公司以后,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就是对外对内比较自如,比较灵活的一个人,也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家庭。”
大摆田茶厂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以“联农带农、助农惠农”为发展内核,通过产业升级、就业帮扶、公益关怀等多元化举措,不仅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更铺就了一条“家门口致富路”。
“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人,我有一个小的愿望就是想让家乡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带着我的员工让他们的收入更高。”大摆田茶厂总经理张国琴介绍,茶厂先后带动群众就近就便就业11460人次,其中稳定就业260人,季节性临时工11200人次。
这些年,茶厂以“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破题,做实联农带农、利益惠农工作。茶厂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质量倒逼茶园管理,每年都会从生产销售利润中拿出一定的经费,定期为茶农开办茶叶种、管、护等技术培训,指导茶农进行品种改良,提升鲜叶品质,让茶农享受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红利”。
“我们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茶农做一些品种的改良,他们的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每亩可以增加到5000块左右。”
同时,先后与县内7个乡镇茶农以订单合同约定方式按照严格的采摘标准收购茶叶,有效解决茶农卖茶难的问题,年支付茶农鲜叶款5400多万元。
“我们厂还分5个级别对茶农的茶叶进行收购。这样的话,在原来的基础上,茶农就有更大的价格升值空间。”
大摆田茶厂仓库负责人杨学美切实享受到茶厂的“红利”:“这个影响就大了,改良过后,鲜叶卖价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好,生活也就有了大改观。”
饮水思源,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连续14年来,公司坚持每年都对困难家庭茶农、一老一小等进行慰问帮助,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同时,对村里妇女开展关爱,一方面努力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鼓励妇女创业发展。据张国琴介绍,村里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妇女,公司就给她们提供创业资金,让她到公司指定的乡镇收购茶叶再卖给公司,让她们赚取中间差价让她增加收入,这些妇女每年都有5到8万元的收入。
经过多年发展,茶厂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茶厂总经理张国琴先后获评“中国制茶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公司带动1.8万户家庭近6万名茶农实现茶叶收入稳定增收。
从技术帮扶到情感联结,大摆田茶厂的故事,是凤庆县立足资源禀赋、激活乡村潜能的生动缩影。在凤庆,茶产业正成为连接城乡、富裕百姓的“黄金”纽带,有效破解“联农密码”,续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篇章。(杨永平 罗恒春 白云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