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公有制“养懒汉”的论调是在攻击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25-04-12 11:16:42

  这些年,社会上一直有种论调,说公有制“养懒汉”。

  难道说,“懒汉”真是公有制的特产吗?

  这种论调显然十分荒谬,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者也不全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偷懒耍滑的人照样不少。

  其实,“懒汉”是卵生的,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能存活。

  有人习惯把小岗村托出来说事。

  不错,土地大包干前,小岗村确实是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贫困村。“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里去逃荒。”这段地方戏的戏词,便是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小岗村为什么如此悲催呢?

  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一是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土地贫瘠,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另一个是在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下,人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笔者看来,这个看似理由的“理由”,其实根本就不是理由。

  中国地域广阔,生产条件差的地方并不少见,而且那时所有的农村都是集体所有制,为什么偏偏小岗村穷到靠讨饭为生的地步呢?

  比如说山西的大寨村,生存条件跟小岗村极其相似,但结果却与其有着天壤之别。

  大寨地处太行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壤贫瘠,雨量少且不稳定,也是曾经的困难村。

  但是,农业合作化后,大寨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深沟变成了粮田,把坡地垒成了梯田,而且他们还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有效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向国家交了余粮。

  当然,小岗村实行土地“大包干”之后,也改变了吃饭难的问题。但是,暂不说这种改变是不是吃了“前三十年”的红利,关键是小岗村在致富的道路上却显得有些尴尬,最终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富裕村。

  当然,对小岗村的这种窘状,有人又给出了解释,原因有二:

  一是小岗村的困境,不是因为改革的失败,而是因为它被赋予了过重的政治符号,因此束缚了手脚。

  二是政府的扶持限定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帮扶作用。

  笔者以为 ,这种说辞未免有些过于牵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还能被荣誉称号捆住手脚 ,发展仍然依赖政府的帮扶,这就实在没什么意思了。

  我们再以大寨为例,从1964年开始,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就喊得震天响,名气比小岗村大得多,荣誉比小岗村也多得多。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寨人解放思想,仍然靠着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将其从政治符号蜕变为兼具旅游与农业功能的特色乡村。

  几乎完全一样的背景和政策,大寨村却总是把小岗村甩在身后,这说明什么呢?

  如果说小岗村的落后是因为公有制的“大锅饭”养出了一帮懒汉,那同样是公有制,大寨村为什么人人积极性高涨,日子越来越好了呢?

  所以说,“懒汉”的存在跟体制无关,而是在于机制。

  笔者曾经就职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这家企业曾经因管理松懈,一度出现了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企业效益十分可怜。

  后来企业换了负责人,开始从严治厂,不仅强化了劳动纪律,而且还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职工奖惩办法。这套办法把所有的工作指标进行了量化,然后将考核成绩与个人的利益挂钩,干得好的不但收入高,甚至分房子都要加分;偷懒耍滑的“刺头”不但收入减少,假若连续三个月考核倒数第一,那就执行“末位淘汰”,拿着基本生活费接受培训。

  在这样的机制下,职工不敢懈怠,企业形成了不干不行,不好好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工作氛围。经过努力,企业很快由后进变先进,并连续多年保持着全国同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小岗村多年落后,其实根子不在于生存环境差,更不在于公有制的体制,关键在于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奖罚机制,从而使村民失去了约束和驱动力,自然就变得越来越懒惰了。

  由此可见,某些人的公有制“养懒汉”之说,根本就站不住脚。

  当然,关于“懒汉”的归属问题,他们心知肚明,之所以强词夺理,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些人看似在说“懒汉”问题,实则在攻击公有制,企图撼动社会主义的根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戳穿他们的阴谋诡计,用实际行动来捍卫社会主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