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传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衡亮相北京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举办的“文瀚雅集”第三期活动,本期活动主题为“民族文献的收藏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据介绍,“文瀚雅集”搭建了一个跨越时空、汇聚智慧的交流平台,让专家学者、藏家在此欢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平台与藏家在版本研究、展示利用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典籍版本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此次活动,云南古籍收藏家、古籍修复传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衡作为云南文化保护实践的代表,不仅现场展示技艺、捐赠藏品,更以“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的联建案例,展现了云南守护民族文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担当,为民族文献的活态保护传承提供可复制的云南经验。
让古籍活起来 云南探索提供实践样本
活动中,张衡重点分享了与云南省图书馆联建“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的创新模式。该馆通过古籍的活化利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古籍修复、传拓体验活动,开发了“万物可拓”之红色记忆、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大国工匠鉴等十大系列拓板,申请版权276项,形成“非遗 红色记忆”“非遗 民族团结”“未成年人趣成长”“古籍、文物修复保护传拓培训”四大课程体系。同时,将古籍文献的抢救性修复保护与公众参与相结合,通过开设“万物可拓之趣成长课程”、举办“古籍修复保护传拓培训班”、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研学等活动,让《徐霞客游记》《滇南草本》、二爨碑拓片等珍贵古籍、拓片从专业库房走入社区、校园。累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近600场,学习体验人数近5万人,科普影响超过500万人。2024年6月,“传拓技艺”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云南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千年梵文砖对话民族团结 创新技艺赓续文明根脉
活动现场,张衡以一块大理国大宝六年(1154年)高陀山梵、汉文塔砖为媒介,现场演绎“湿纸上墨、墨不透纸”的传拓技法,不仅完美拓印出塔砖的细节,更通过对纸张湿度与墨色渗透的精准把控,实现了“墨不透纸”,让砖体上跨越八百余年的梵文符号与篆书汉字交融印记,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历史的生动见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张衡将古籍修复与文物保护中的传拓技艺创新应用于普洱茶防伪领域,通过独特的“茶饼防伪传拓方法”为茶品溯源提供文化加持,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跨界融合。无损传拓出来茶纹拓片,墨不透纸,茶纹精美,更像一幅“茶画”。
参会学者表示,普洱茶防伪拓印茶纹拓片与大理国古砖拓片并列展示,形成“传统技艺守护历史,创新应用服务当代”的完整叙事链,这种将古籍保护技艺融入现代产业,以“拓印防伪 文化溯源”的创新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蜡墨拓体验活化历史记忆 主题拓版彰显融合之美
在互动体验区,张衡团队设计的“宅兹中国”“滇王金印”“滇南草本”“扎西德勒”等主题拓版很受欢迎。与会学者通过沉浸式地拓印青铜器铭文、云南特色植物图谱等图案,直观感受“书同文、器同制”的文化凝聚力。现场一位观众感叹:“从‘宅兹中国’的金文到‘滇王金印’的汉篆再到‘扎西德勒’的藏文,拓片承载的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辩证统一的文化密码。”
与会专家指出,此次活动通过“技术展示 学术研讨”的双向赋能,彰显了民族文献作为“看得见的共同体记忆”的特殊价值。以张衡为代表的云南文化工作者,正以古籍修复之“技”、文献研究之“智”、文化传播之“情”,在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中铸牢认同根基。
云南网记者 赵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