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被遗忘的使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

发布时间:2025-04-04 10:16:29

  前几天,我写过不少批判当代文艺作品的文章,其中包括:

  《漫威超级英雄》系列(文章链接:“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背后的阶级控制和意识形态)、

  《小丑》(文章链接:他们恐惧愤怒的底层,却从不反思自己的罪恶)、

  《寄生虫》(文章链接:拼尽全力的背后,是无法逃脱的阶级枷锁)、

  《棋士》以及《绝命毒师》(文章链接:从王宝强监制并主演的新剧《棋士》深陷抄袭风波说起……)等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在娱乐性上确实有其亮点,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它们在意识形态上却普遍缺乏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甚至在潜移默化中维护了现有的剥削秩序。

  批判这些作品,不是因为它们单纯地不好,而是因为它们在社会矛盾的呈现方式、人物塑造和叙事逻辑上都没有指引观众走向真正的解放之路,并未对无产阶级解放进行深刻的阐述与启发。因此,它们不能算作真正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文艺作品。那么,一定有人在想,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由此,我想到了一部电影——《燎原》。

  《燎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2年。

  影片一开场,讲述晚清1905年,赣西煤矿的工人们已经几个月没有发工资了,老肖带头罢工引起了矿局的注意,便派专人督办来到矿场解决此事,老肖拿出手里的议事,告诉兄弟们这次工资一定会有个结果,一旁的工友表示矿场来了不少洋枪队,事情恐怕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果然,矿上用“议事”为名,把领头的肖昌定骗出来杀害了。在血腥的镇压下,矿工们忍气吞声,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中问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血海深仇万丈深,矿工的生活苦啊,要比牛马苦三分!吃的是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到何时拨开乌云见青天,见青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工人阶级的长夜从此破晓。青年雷焕觉根据党的指示,来当地办起夜校,对路矿两局的矿工们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

  老雷安顿好后在矿区张贴了招生简章,入学不仅没有年龄限制,还不收学费,此举引来了不少矿工围观,大家都议论纷纷,老雷既不要钱还传授知识的做法让他们很不理解,一度认为这是搞什么诈骗的新花样。

  此时老雷刚好出门,还以为大伙都是来报名的,便满脸笑意的上前招呼矿工们来读书,却没想到矿工们都一个劲的缩着头往后躲,此时一名稍有学问的矿工站出来说出了心里话:“工字不出头,念了书也翻不了身呢!”

  在他看来打工是不会出人头地的就算是念了书也还是得去打工照样出不了头。可老雷的一番解读让矿工们对工字有了新的理解:“工字顶大了,你们来看,上顶天,下立地,工人两个字加起来,那就是个“天”字,你们说还有比天大的吗?”

  工友们听罢纷纷称赞老雷的学问。老雷邀请工友们晚上来读书,猛子却带头拒绝了,在他看来穿长褂子的先生怎会跟工人一条心呢?这些都是敷衍群众的把戏而已。

  猛子一家都是挖煤工,受苦很深。但是父亲易老倌由于闹事一次失败一次,非常灰心。猛子只知道“拳头硬不吃亏”,又不愿到夜校来听道理。

  转眼到了矿上工作的地方,工人们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那一瓢瓢猪食般的午饭,年轻的矿工感叹这发霉的农作连看lao饭都不如。

  工友:“什么lao饭?这这是老板工头吃我们的剥削。”

  猛子:“你说什么,剥什么?”

  工友:“剥削。”

  这是猛子第一次听到剥削这个词,不禁感到好奇,工友海生连忙解释起来,像他们这样的伙食一个月算下来要一块钱,可矿上一个月还倒扣他们两块半,在这干活就得吃他们的工作餐这就叫剥削。

  原来这都是海生在老雷那里学习来的,还没等众人吃完饭,陈工头就催着赶紧干活拿着棍子挨个鞭打起来。

  此时德平将煤油灯挂在头顶,正轮着镐子工作,随着灯光越来越微弱,德平倒了下去。好在工友们及时将他抬了出来,一旁的老矿工见状声称他是得罪了阎王爷,遭鬼打了。而念过书的工友说道:“这哪是遭鬼打,分明就是通风巷年久失修煤气泄漏的原因,像这样的事也不是一两回了,老板为了省钱根本不拿人命当回事。”

  总监工兼矿警局局长王连奎,侵吞修理通风巷的经费,以致工人刘德平受瓦斯窒息昏厥。

  工人们越说越气愤决定去矿区讨要说法,,英子爹担心年轻人去了会惹麻烦,但又是人命关天的事,便提议几个老家伙去找监工说说,结果碰了个软钉子。

  矿长说道:“好吧好吧,我晓得了啊,维持这个矿,可是不容易啊,眼看日本借款的利息就要付不出了,你们都是吃了矿上几十年的饭,该多下力多出煤,不然矿倒了大家都没饭吃啊啊,至于哪里该修哪里该补矿局是有全盘计划的,你们就不必操心了。”

  矿长一番话说了又等于没说,几个老头比吃了鳖还难受,只能被打发走。

  一天晚上,猛子来到学堂趴在窗外偷偷听课,这第一课就让他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老雷讲到如今国际煤价十六元一吨,可日本人的收购价才三元一吨,但按照矿区的定价每吨只有二毛七分才属于工人的,加上监工工头层层剥削真正落到手上的,只剩下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

  工友a:“这东洋人资本家和工头就是穿了连裆裤子骑在我们工人头上的。”

  老雷:“他们就是想叫我们工人勇士做牛做马来养活他们。”

  工友b:“雷先生我们工人苦是苦,可也不至于是畜生,是牛马呀?”

  工友c:“我们一天到晚四个蹄子替老板干活,动不动就脚踢鞭子抽,这不是牛马是什么?”

  老雷:“养牲口也得要喂草喂料,井里出了煤气事故,老板监工只图自己发财,不修通风巷,连工人的死活都不顾,在老板的眼里,我们工人哪一点比牛马强啊?”

  猛子听到兴奋处,推门闯了进来:“有没有办法不给他们做牛马,不给他们骑呢”。

  猛子急切的想要摆脱牛马这个称号,但老雷告诉他现在知道自己是牛马的人太少了,得让所有矿工兄弟们都知道自己是牛马才行,这样才能让资本家从咱们头上下来。

  当他得知需要全干系的工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时,猛子又开始打退堂鼓了:“就这么一个和尚一个和尚念经啊?那要念到什么时候”。

  说罢猛子便没有了那份干劲,转身就走了。

  就在猛子与英子结婚那一天,矿井由于通风巷失修引起瓦斯爆炸,矿上不顾井下还有许多工人,惨无人道地勒令封井!猛子等奋不顾身与矿警、把头搏斗。王连奎开枪把工人驱散,猛子寡不敌众被捕。而英子爹张老耿等人活活被封死在井里。

  陈工头乘人之危逼英子卖身还债,英子走投无路,被逼自杀。老雷把封闭矿工的惨剧在长沙报纸上揭露,在舆论的压力下,王连奎不得不放出猛子。猛子见秋英被逼死,愤而拿起刀子要找陈工头拼命,却被嫂子在门口拦了下来,两人正拉扯时老雷过来了。

  老雷说道:“猛子,一命抵一命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杀了一个陈工头还有王工头、李工头……”

  老雷的一番话让猛子陷入了绝望不知怎么办才好。

  老雷:“打树叶没用,要挖树根。”

  猛子:“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老雷:“为了天下穷哥们翻身一天不嫌早,十年二十年也不嫌迟啊”。

  夜里,猛子翻来覆去根本睡不着,他半夜起身来到了老雷家:“老雷该怎么干你说吧从今以后你往哪儿指我往哪儿走,上刀山下火海我绝不回头。”

  这次两人的意见终于达成一致,来到工人夜校读书的越来越多,众人纷纷上台来表达对资本家的不满,工人们每天在夜校打嘴炮一天不喷都浑身难受,此时猛子站出来说话了:“香港的洋船工人跟英国资本家斗,约翰铁路工人跟官府斗,大家说说看,难道我们就缺鼻子少眼睛就甘心给资本家做牛做马?”

  工人们听后纷纷表示“对对对…”

  矿工们在党的教育下,团结起来,组织了工人俱乐部。吴矿长阴谋对此进行破坏,组织了游乐部打对台。一些胆小怕事的工人,要求退出工人俱乐部,两头不得罪。矿上唆使徐监工打死工人俱乐部骨干郑海生,矿工们被激怒了。王连奎开枪威吓,但是工人有了组织,不再怕他了。

  德平挺身而出作证,在事实面前,矿长不得不低头,把徐监工押了起来。工人们看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懂得了工人的组织就是自己的靠山。在全国澎湃高涨的工潮鼓舞下,赣西矿工因为吴矿长、王监工不接受工人要求,反而调军队逮捕俱乐部主任雷焕觉,愤而发动了矿山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罢工。

  矿长假意请雷焕觉出来谈判,想仿效当年杀肖昌定的故伎。但是工人们已经觉悟,这盘棋由不得他下了。赣西铁路局、矿务局一万多工人包围了公事房,揭穿了矿长的诡计,迫使他变假谈判为真谈判。

  工人的团结让老雷有了谈判的底气,矿长最终也答应了工人的所有要求,随后大伙也即兴唱了一曲,留下了影史上的经典名场面:“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人……”

  罢工胜利了,易老倌高呼:“工人万岁!”

  刘德平问:“万岁也喊得?皇帝才能喊万岁!”

  猛子满怀信心地说:“当然喊得!”

  ……

  这是一部六十年前的老电影,但现在看来它更像一部现代纪录片,乾坤未定你我皆是牛马,没想到牛马一词在百年前就存在了。

  影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通过罢工来抵抗资本主义的剥削,最后大伙因为团结取得胜利高呼工人万岁,如今这些年过去了,工人胜利了吗?

  《燎原》是根据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史改编的影片,影片的内容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充分展现了革命者在阶级斗争中的鲜明立场。通过对无产阶级与压迫者之间斗争的细致描绘,电影突出了革命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在《燎原》里,革命不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人民群众如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克服一切困难,最终走向胜利的过程。这种叙事方式直击人心,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共鸣与情感认同。

  与当代的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燎原》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或者是简单的对社会问题的抱怨和批判。在现代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英雄孤胆奋战的情节,个人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作品试图通过个体的力量来解决社会的问题。而《燎原》则与这些作品相反,它的重点在于展现集体的力量——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只有无数革命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影片中的主人公并非仅依靠自己的个人力量,而是依靠集体的合作与全体人民的奋斗。

  此外,《燎原》深刻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教育意义。电影通过展现革命者坚定的信仰,特别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的精神,传达了革命的坚定信念。在当今一些商业化、娱乐化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主角为了解决个人问题或者自我实现而奋斗,但在《燎原》中,革命者是为了全体人民、为了社会的解放而努力。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体现。

  影片还展现了“无产阶级”这一群体与其他阶级、甚至与旧有社会结构之间的对抗。在电影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压迫阶级的腐朽与残暴,而无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先锋力量。电影通过对敌人压迫的细节刻画,表现了无产阶级反抗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反抗的合理性。这种阶级的对立与斗争,不仅表现了革命者的英勇,也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与当前一些文艺作品相比,《燎原》的革命意识要更加鲜明和直接。在许多现代电影中,尽管有些作品会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展示压迫与不公,但它们常常缺乏明确的阶级分析与解决方案。许多作品的结局也是模糊的,无法为观众提供明确的社会变革的方向。而《燎原》则通过无产阶级的胜利,展示了革命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这种思维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它同样对今天的无产阶级斗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燎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影片,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当代电影在呈现社会问题时,往往呈现的是一种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矛盾的简单批判,但它们常常忽略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燎原》通过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社会变革路径。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革命历史与革命理论的教育课。

  在我对当代文艺作品的批判中,我认为《燎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看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方向,并且启示我们如何通过坚持革命信仰、团结集体力量来改变社会。这种深刻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教育,正是当代文艺作品中所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更多像《燎原》这样具有革命意识的作品,它们不仅能够唤醒人们的阶级觉悟,还能激励无产阶级为推翻压迫、争取自由而继续奋斗。

  从《燎原》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来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文艺作品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真正的革命文艺不仅要反映社会矛盾,更要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被压迫者指引出一条清晰的斗争道路。《燎原》所展现的,并不是对现实苦难的无奈叹息,而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一点,与现代许多被资本操控的文艺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资本主义主导的文艺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消费主义文化,即便是那些批判社会不公的作品,最终也难以脱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架。比如《小丑》虽然呈现了底层民众的愤怒,但它的解决方案却是个体的暴力反抗,而非阶级斗争。《寄生虫》展示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但最终给出的结局却是无产阶级内部的互相残杀,并未展现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绝命毒师》中的主人公虽然是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但他最终的目标依然是个人利益,而不是推翻制度本身。这些作品虽然揭示了问题,却没有提供答案,因为它们本身依然被资本所控制,无法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而《燎原》则不同,它不仅揭露了剥削和压迫,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如何组织起来、如何进行斗争的具体答案。在电影中,共产党人不是孤胆英雄,而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们依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非个人的挣扎。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直接的军事敌人,更是整个旧社会的压迫体系。因此,他们的斗争不仅是生存斗争,更是思想斗争、阶级斗争,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这种思想深度,是许多现代作品所缺乏的。

  当代文艺作品之所以缺乏革命性,除了资本的操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们普遍缺乏对“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的真正理解。在许多电影中,人民群众要么是被动的受害者,要么是愚昧的看客,甚至在某些作品中,人民群众被描绘成落后和阻碍变革的力量。这种刻画实际上是对无产阶级主体性的消解,它使得观众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改变它。而《燎原》恰恰相反,它将人民群众放在历史的中心,展现了他们在革命中的主导作用。影片中的工人、农民、革命战士,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是革命的推动者,他们不是被拯救的对象,而是自己解放自己的主人公。这种人民史观的视角,是今天的许多文艺作品无法企及的。

  此外,《燎原》在叙事上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电影惯用的套路。许多现代电影喜欢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线,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孤独的斗士,让观众将希望寄托在“特殊个体”身上。这种叙事模式强化了精英主义观念,使得观众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改变世界。而《燎原》的叙事方式,则强调群众路线,突出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它告诉观众,真正改变历史的不是某个天才人物,而是千千万万团结起来的劳动人民。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同无产阶级的集体斗争观,而不是落入资本主义宣传的个人奋斗陷阱。

  再来看《燎原》的艺术风格,它的影像语言并没有刻意追求个人的传奇色彩,而是以朴素、真实的方式展现革命斗争的复杂性。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使得影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相较于现代电影中流行的“灰色调”美学,即通过压抑、晦涩的风格来表现社会问题,《燎原》的影像风格更具革命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它让观众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无产阶级仍然可以找到出路,仍然能够点燃燎原之火。这种精神力量,是当代许多“现实主义”电影所缺乏的。

  《燎原》不仅是一部革命历史影片,它更是一部革命理论的实践指南。它不仅讲述了革命如何发生,更展现了革命者的精神面貌、组织方式和斗争策略。这种教育意义,使得它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娱乐电影,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重要传播工具。今天,我们重温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回顾过去的斗争史,更是要思考当下的现实斗争。《燎原》提醒我们,无产阶级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必须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今天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无法达到《燎原》的高度,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创作立场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作品,哪怕是“进步”的,也往往只是批判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它们可以揭露社会问题,但不会真正告诉观众如何推翻这个问题的根源。相反,《燎原》这样真正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则是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它不仅批判现实,更给出了明确的革命道路。因此,面对今天的文艺作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批判资本主义”,而更要思考如何创造出新的、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就像《燎原》那样,让文艺成为革命的武器,而不是被资本收编的工具。

  如果我们回望文艺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一直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围剿。无论是电影、小说,还是音乐、绘画,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作品往往被边缘化,而资本所掌控的文化工业则通过各种方式塑造观众的审美,诱导他们接受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在这种情况下,《燎原》这样一部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展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更在艺术手法、叙事逻辑、人物塑造等方面提供了一种与资本主义文艺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这也是它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

  现代资本主义文艺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它虽然能表现社会矛盾,却总是试图用非革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不公与压迫的社会,但最终的“正义”往往由一两个超能力者或富豪来实现,而非无产阶级自己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种叙事方式的潜台词是,无产阶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等待某种超自然力量或“好心的资本家”来拯救他们。而《燎原》恰恰相反,它告诉观众,只有无产阶级自己组织起来,才能彻底改变社会结构。这种区别,直接决定了一部作品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还是站在被剥削者的立场上。

  《燎原》在塑造人物时,也体现了革命文艺与资本主义文艺的根本差异。在许多现代电影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是基于个人主义的,他们的成长往往围绕个人欲望展开,比如复仇、权力、财富、个人荣耀等。而《燎原》中的人物,则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的。他们的成长,不是个人私利的追求,而是阶级意识的觉醒。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革命集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与整个阶级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塑造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会仅仅沉浸于某个英雄的传奇经历,而是能真正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燎原》的叙事结构也是革命文艺的一大特点。资本主义文艺往往以戏剧性的个人经历为核心,通过制造悬念、煽动情绪、强化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燎原》则采用了群像叙事,它不仅塑造了共产党人,还刻画了工人、农民、地下革命者等多个阶层的形象。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不仅是一部故事片,更是一部生动的阶级斗争教材。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革命的激情,更能理解革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种群像式的叙事,让观众看到了整个革命运动的复杂性,也让他们意识到,真正的变革不是依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依靠整个无产阶级的集体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它的“虚无主义”倾向。近年来,许多所谓的“现实主义”电影,表面上看是在揭露社会问题,但它们的核心逻辑却是虚无主义的。这类电影往往在结局处给出一种悲观的、无解的氛围,让观众陷入无力感,甚至认为反抗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寄生虫》,它虽然展现了贫富差距,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所有阶级内部的互相残杀,并没有指出无产阶级应该如何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样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在削弱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让观众相信社会的不公是无可改变的。《燎原》则完全不同,它不仅揭示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它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电影依然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人民群众如何团结起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一步步走向胜利。这种革命乐观主义,是所有真正无产阶级文艺作品的核心精神,它让观众相信,斗争是有意义的,革命是可以胜利的。

  文艺并不仅仅是娱乐,它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论是在旧时代,还是在今天,掌握文艺话语权的一方,往往是统治阶级。而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艺,必须用文艺来传播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如果我们任由资本控制文艺,那么无产阶级就永远只能被动地接受资本主义世界观,无法真正觉醒。因此,今天我们重温《燎原》,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的革命斗争,更是为了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真正的革命文艺,不是单纯地再现苦难,而是要告诉人民群众如何推翻苦难的根源。《燎原》做到了这一点,而今天的文艺创作者,也应该以此为榜样,创造出更多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