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基辛格逝世为何在拉美遇冷

发布时间:2025-04-04 10:16:26

  基辛格作为美国20世纪中叶外交政策的核心参与者之一,在拉美本应留下深刻印记,但其去世后,拉丁美洲却异常平静,缺乏“盖棺论定”般的褒奖之声,反倒是智利总统博里奇这类拉美领导人对他表达了浓烈的负面情感,究其原因,拉美许多民众与美国某些媒体对他在20世纪70年代于拉美策动政变,扶持军政府的行径记忆犹新,这种关联让他在拉美口碑不佳。如美国当时在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国为推翻民选社会主义政党和阻止巴西人口增长秘密实施“隐蔽行动”,不惜投入巨资扶持迎合自身利益的军政府上台,后者通过政变掌权后大肆打压政治异见者,导致拉美数万普通民众伤亡或失踪;基辛格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起草《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目的是防止人口膨胀威胁到美国在南美的主导地位,文件出台后,数十万巴西中青年女性被实施长期绝育措施。

  基辛格与智利

  近代国际关系中,美国外交政策始终面临诸多争议,尤其是其双重标准的做法备受指摘。以智利为例,当时间回溯到1973年,时任政策设计者的基辛格在智利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年,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被军事政变推翻,而美国秘密支持了这一军事政变,并在随后又暗中支持了智利独裁总统皮诺切特的上台。对基辛格来说,拉丁美洲不仅是全球地缘战略棋盘上的一块棋子,更是美国的“战略后院”,如果智利的阿连德顺利执政,对于美国而言最大的风险是社会主义通过民主选举上台执政,而这种模式可能会拓展到欧洲国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1970年阿连德当选后,基辛格“设计”出阻止阿连德继续掌权的一系列破坏性行动,例如企图绑架陆军总司令雷内·施奈德将军,暗中支持智利军事政变等。首先,美国支持智利政变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和伦理争议。作为一个自称民主的国家,美国一直以推动民主、人权和自由等价值观而自诩。然而,在智利的案例中,美国策动军事政变并帮助独裁者上台,这与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矛盾。这种矛盾行径无疑削弱了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与道义权威。其次,美国支持智利政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自身地缘政治和安全考虑。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架构下美苏博弈促使美国强化对拉美地区事务的介入强度,智利政变便是防范左翼普及化的手段之一,其根本意图在于避免社会主义力量扩展到南美洲更多地区。美国认为,通过支持皮诺切特上台,可以确保智利成为一个亲美国的政权,有利于美国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一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这一理论认为国家利益应凌驾于道德伦理的权威之上,并不以道义作为核心决策标准,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美国支持智利政变可以被解释为追求国家利益的一种行为。如果智利出现左翼政权,可能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美国选择支持反对派势力以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总的来说,基辛格一方面在这一地区推广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却在智利政变事件中支持独裁政权。从道义和伦理角度来看,这种双重标准损害了美国的道义权威。

  基辛格与阿根廷

  1976年至1983年期间,阿根廷军政府对内实施了一系列镇压行动,历史上被称为“肮脏战争”。该战争的目标是清除政府认为的"激进"和"恐怖主义"势力,但实际上导致了大规模的人权侵犯和大屠杀。在这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阿根廷公民被非法拘留、折磨、杀害或失踪,其中大部分是持不同政见的学生、工会活动家、记者和其他政治异见者。这场战争造成了阿根廷社会的沉重创伤,此后成为国内外人权组织广泛谴责的对象。基辛格作为时任美国国务卿,既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其执行者之一。他在阿根廷“肮脏战争”期间,对阿根廷军政府实施的迫害行动给予默许和支持。虽然他在公开场合对此事进行了否认和辩护,但根据解密的资料和证据,可以看出基辛格对阿根廷军政府的镇压行动是知情并默许的。同时,他对镇压行动没有进行任何明确的谴责和制止。他的行为直接漠视了阿根廷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给阿根廷军政府的迫害行动提供了政治上的背书和保护,使这场战争能够在国际上继续进行而免受明确的谴责和制裁,基辛格这般支持举动实际上对美国外交政策道德及合法性形成冲击。作为一个自诩为人权捍卫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国家,美国在支持阿根廷军政府的行为上失去了道义和正义的立场。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削弱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道义声望,也让其他专制政权得以借此为自己的迫害行动寻求合理化的借口。

  基辛格与巴西人口控制计划

  基辛格被认为是巴西“人口清除计划”的关键推手,他在《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备忘录明确提出了减少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以及剥夺其矿石和原材料的战略目标。备忘录的起草者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基辛格负责撰写工作,因此该备忘录也被称为《基辛格报告》。这份机密备忘录当时被提交给了美国国防部长、农业部长、副国务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等高级官员。

  秘密计划迅速付诸行动后,对十三个核心目标国家造成了难以忽视的重大冲击,由此引发的社会剧变持续蔓延长达三十年时间。多数国家对这些变化似乎尚无充分察觉,以巴西为例,巴西政府惊讶地发现,在14至55岁的女性群体里,接受永久绝育手术的比例大约达44%,远超巴西政府先前的预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该项目初期阶段,这类手术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大的女性群体,绝育手术由多种机构实施,如国际计划生育联盟,美国开拓者基金会,自愿外科避孕手术联合会以及国际家庭健康组织等均有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计划全都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支持与指导,该机构则是由美国国务院管辖。

  基辛格在《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中提到巴西的独特地位,特别指出巴西作为南美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计划中的重要性,巴西也因此被列为十三个国家之一。按照初步预测,巴西的人口将在2000年超过美国。这种现象在后续25年间或将使其影响力扩大至拉丁美洲地区及全球,从长远视角分析,甚至对美国的主导优势可能存在潜在挑战。

  毫无疑问,基辛格的上述政治立场及其做法是导致拉美地区对其逝世反应冷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作为当时的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代表着美国的利益和政策。

  多年来,美国对拉美的战略充斥着干涉色彩,霸权属性也极为明显,拉美国家的权益与自主性因此遭受严峻威胁,一些区域首领和媒体不免对他产生不满。因此,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及地区媒体一直对基辛格持有负面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也正是如今对他去世冷淡回应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