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汲取直面困难的精神力量——访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林嵬

发布时间:2025-04-04 09:11:40

原标题:汲取直面困难的精神力量——访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林嵬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1965年,红旗渠通水当年,新华社播发了通讯《林县人民以革命精神改造山河》。同时,长年在林县蹲点的新华社老记者华山,也发表了报告文学《劈山太行侧》,响鼓重锤地开了新华社红旗渠报道的先声。”4月3日,在“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上,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林嵬回顾了这段历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把一面民族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60年过去,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穿越时空,澎湃着直面现实和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参与红旗渠报道的新华人一代代的真切感受。”林嵬感慨,“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年之际,我们带着‘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现实之问,再次来到红旗渠采访,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林州人有一种特别的思维习惯:干什么事儿,都会和修红旗渠比对一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林嵬说,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

林嵬认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纪念碑,还是战胜困难的方法论,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增加了精神的厚度。前几年,林州经济一度低迷下滑,林州的干部群众,发扬红旗渠精神,奋力在下坡路上寻找向上的台阶,终于迎来了稳健发展的春天。

他说,红旗渠精神与世界联通,反映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其中闪耀的坚韧、奋斗、牺牲、责任、担当、团结等都体现着人类共同情感、共同精神、共同追求。

“红旗渠精神是旭日上采下的理想之红,表征着中国人梦想的底色。”林嵬表示,作为属地分社,他们守土有责、使命光荣,在建设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征程上,将一如既往宣传好红旗渠精神,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能量。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