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沿海社会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风险将不断加剧。摄影/章轲
研究发现,温度变率反映气候变化波动水平,温度变率超过适应速率将导致农业损失。气候变化致使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发生改变,同时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也有所变化,这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会使林业生产率降低,进而引发林业产品供给变化、价格变动。水资源气候损失主要受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气温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气温上升和经济增长将驱动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气候变化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专家介绍,一方面,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温度、湿度以及大气压等气象因素,影响传染病的病原体、宿主和传播媒介。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还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率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损失既涵盖为保护海岸线而投入的成本,也包括湿地和旱地的价值损失。
专家们对上述8大领域的气候损失进行加总,得到不同情景下中国总气候损失:按照温升从低到高排列,气温分别升高2.3℃、3.1℃和6.2℃下,2030年总气候损失分别为51390亿元(占当年GDP的3.00%)、69949亿元(占当年GDP的4.08%)和63740亿元(占当年GDP的3.72%);2050年总气候损失分别为149274亿元(占当年GDP的5.10%)、159054亿元(占当年GDP的5.43%)和225719亿元(占当年GDP的7.71%)。
专家们表示,未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损失增长快、占比高,学界需要进一步细化中国热相关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为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协同政策提供参考。此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潜在损失也将不断扩大,且难以逆转,对我国沿海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威胁。应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风险研究,超前规划沿海地区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锁定效应”。
同时,加强不同适应政策和适应成本的研究,规避潜在损失损害。建立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面向能源、健康、沿海、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提供针对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强化我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提升适应行动力度,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专家们还表示,当前亟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影响综合评估模型,分区域开展跨学科气候影响与损失损害分析,精细化评估减缓与适应政策的成本与收益,为国家和区域科学制定气候政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