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郝贵生|谈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5-04-02 09:18:00

  【笔者按】最近在人境网上给红色网友讲解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讲到第六讲即《提纲》第六条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人性论。讲完原文之后,又补充了有关人性理论的的几个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4月6日(周日)晚7点准备讲《谈谈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该文原写于2023年12月,当时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实质也是人的问题,因为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是塑造人。不同的文化塑造的是不同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阶级社会就是塑造不同阶级标准的人。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权力之上,其塑造的是拜倒在权力之下的绝对顺从的奴才性的人。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金钱之上(拜金主义),塑造的是拜倒在金钱之下的自私自利的也是奴才性的人。这两种文化的经济基础都是私有制,他们倡导的做人模式有许多共同点。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文化,其塑造的人的标准根本不同于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其核心是塑造社会主人型的人。中国是一个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那么究竟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究竟如何选择做人的模式?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想。今对原文做了一些修改,重新在红色网站发表,供广大共产党员、红色网友及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2025年4月1日

  最近,媒体上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笔者本篇着重谈谈文化的本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一、文化的本质及其性质

  “文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据笔者所知,它大致有四层含义:一是最狭意义上讲,文化就是识文断字,旧社会把凡是上过学,能认识字,能写信、看书的人都称之为有文化、文化人,它与“文盲”相对立。二是特指从事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创作的工作就称之为从事文化工作。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旅游部”中的“文化”即这种含义。三是指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相区别,并与前两者构成人类社会的三种基本现象即经济、政治、文化现象。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讲的文化就属于这种含义。四是最广义上的文化,文化即人化,凡是人类依靠劳动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语言、文字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符号,它也是最广义上的“文化”。再如研究古代文化,即通过出土的物质文物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本文这里研究的“文化”及其本质主要就是第三层含义即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就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其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府部门、政党、法律、军队、警察、监狱等物质设施构成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而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等构成思想上层建筑。文化就是指思想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还把全部社会现象区别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即社会生活中的全部物质现象,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中的全部精神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心理,它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系统自觉理论化的反映形式。这种意识形态有明确的分工,且内部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有低级高级之分,直接间接之分,这是其差别性,同时二者有内在的联系。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心理,且影响和指导社会心理,但不能归结为社会心理。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划分意义讲,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或“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意识中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社会意识还区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逻辑学和自然科学就属于这类社会意识,它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为文化主要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部分,属于社会意识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导致“文化”的以下基本特点:

  1、文化的历史性或者说时代性

  由于社会意识绝对依赖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绝对依赖性。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存在是发展变化的,文化的具体内容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就是原始社会文化、奴隶社会文化、封建社会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些文化尽管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共性,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他们具有历史性或者说时代性。绝对不能混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也绝对不存在超越于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时代、适用于一切历史时期的“普世价值”的文化。当今对世界影响较大的文化即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影响较大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民族性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心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其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社会心理、习惯、风俗等不同,其文化也带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性。研究“文化”现象必须研究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生存环境、习俗、历史等自身的特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与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极其巨大的区别。

  3、文化的阶级性

  人类的原始社会是原始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始文化基本适用于那个时代所有的原始人。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制,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分成了两部分人,即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不同,其中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这就是对立阶级的出现。对立的阶级从自己不同的生产关系和地位出现,必然产生对立的思想意识,实际就是产生不同的文化内容。正如毛主席所说,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思想意识及其文化内容必然带有强烈的阶级意识,有本质的根本区别。这就是文化的阶级性。

  4、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相互作用性

  文化根源于经济基础,但具体的文化内容一经产生之后,它不会伴随着形成它的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立即消失,而是长时期地存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其糟粕内容会对新的社会形态发生消极的负面作用,而其中的积极、精华内容为新的社会形态的文化内容所吸收和继承。同时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国家、民族的交往和各种交往活动中,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

  5、文化对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文化存在和发展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绝对制约,但其自身也有相对独立性,不仅有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对社会存在有极大的反作用。即这种文化内容适应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就对社会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反之有阻碍作用。我们不能笼统地称一切文化都有进步作用,也不能都有消极或阻碍作用,要把具体的文化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具体条件下进行分析。

  6、文化对人的塑造性或化人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即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还表现为人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本性不是自然的吃、喝、性行为,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阶级社会中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人。文化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文化,任何文化对历史和社会的作用必须通过人,转化为人的具体素质和能力。实质就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化塑造的人的标准不同。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权力至上,塑造的人的标准就是拜倒在权力者面前的绝对顺从的奴才型的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金钱至上,塑造的人的标准就是拜倒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的人,这是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主人意识、主体意识,塑造的人的标准就是社会主人型的人,这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及其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它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华民族的文化,但不是中华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是指建立在几千年的封建经济、政治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的文化,是指“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

  马克思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经济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即地主阶级统治、剥削、压榨农民的文化。从它的基本内容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权力至上、权力崇拜

  封建文化特别是其典型思想儒家学说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权力至上、权力崇拜、敬畏权力、追逐权力、依附权力。形成权力真理、指鹿为马,君权神授。要求大多数人绝对屈从于强权势力。这种强权势力既包括国内最高的封建帝王,也包括外来的强权势力。中国几千年汉奸现象连绵不断的根源就是屈从于这种外来的强权势力。中国有句常用语即“识时务者为俊杰”。这种所谓“时务”就是“内外强权势力”。几乎所有的“汉奸”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背叛人民、背叛民族、背叛国家的“理论依据”。

  2、“吃人”文化

  儒家学说在强调“三纲”的同时,也强调“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似乎强调人的互爱精神。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里所说的“吃人”不是物质上的“吃人”,而是精神意义的“吃人”,即把人变成在权力者面前绝对顺从的不许有任何质疑和反抗意识反抗行为的人,而且在权力者面前永远是“罪人”。电视剧《刘罗锅》中和珅一见到皇上就说:“皇上圣明,奴才有罪”。然而他对下属和平民百姓永远都是说,“我圣明,你有罪”。扮演和珅的演员王刚有一次遇到一位基层干部。他紧紧拉住王刚的手说:“你演的和珅太好了,我从和珅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实际就是学到了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的“吃人”文化。它在现实生活中,又表现为欺弱怕强、欺善怕恶、狗仗人势、仗势欺人等等。

  3、颠倒的义利观

  在文化辞典中,一般都把“利”解读为“物质利益”,把“义”解读为“精神追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竭力贬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竭力抬高对精神的追求。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宋代儒学家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等都是义利颠倒而导致善恶是非美丑颠倒的典型思想。这与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禁欲主义”极其相似。

  4、自私自利性

  封建社会也是典型的私有制社会,也必然鼓吹建立在这种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私有观念。封建文化中竭力宣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在官方和一些思想家中,又鼓吹“天下为公”。但这种“公”绝对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广义上是指“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狭义上是指个人的小家庭,本质上仍然是“自私自利”的本性。这与“义利颠倒观”一样表现出这种文化的典型的虚伪性特征。

  5、鄙视劳动和愚民文化

  如何对待人民的物质生产劳动,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部分都是鄙视劳动人民和物质生产劳动的。如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孔子的“非上智与下愚不可移也”。孔子还把人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其次也,困而知之者,再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读书做官论

  中国传统文化极端鄙视劳动和劳动者,鼓吹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由此竭力鼓励少数人追求文化。但追求文化的目标不是提高和发展自己,为社会服务,而是追逐个人名利地位,努力攀爬到社会的最高层,追逐权力、追逐地位。如“学而优则仕”“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等。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的核心的儒家学说的分析中,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人格特征是扭曲、片面的人格,带有极其严重的自私性、奴才性、虚伪性、冷漠化、内耗性等显著特征。它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是阻碍中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思想根源,也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极其重要原因,所以才成为“五四运动”批判和打击的主要对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对这种文化包含着的糟粕性内容的深刻的批判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至今在中华大地如同棺材里的尸体一样还散发着极其腐臭的味道,尤其是“权力至上”及其“吃人”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干部和知识分子队伍中,危害性太严重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涌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相互勾结,构成了中国当代特色文化的混合物的腐朽特征。如果不正视和承认其对当代中国的极其严重的腐蚀破坏作用,绝对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唯物辩证法要求对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唯物辩证地分析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如此。文化在阶级社会的显著特征是阶级性,其包含的糟粕性内容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性的典型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人类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积累起来的文明的精神成果。同时,作为被压迫阶级的农民阶级,也从自己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地位,形成自身相对独有的农民阶级的文化,即使在统治阶级中,也必然存在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对立,也就形成不同程度的对立的文化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包含着极其之多的精华内容。

  1、社会责任感意识

  封建社会是私有制社会,在此必然形成剥削阶级的自私自利的世界观、人生观。但人是社会的人,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也能够从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因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如宋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2、爱国主义情怀

  在社会责任感基础上各个历史朝代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官员和文人。如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代的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代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

  3、是非分明的独立的人格特征

  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塑造的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一切屈从于权力,没有是非、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但也有部分知识分子不屈从于强权和恶势力,他们要求“明辨之”,追求独立的人格,“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尤其是屈原的是非分明、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敢于向上进谏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全社会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他多次向楚王直言国家富强发展之良策,然而却始终得不到楚王的理解,且常遭谗言报复,但始终矢志不渝。如他自己所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君王不体察我火热的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脾气。我深知直言会招来祸殃,想忍耐不说却无法控制。)三国的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文中在指出社会生活中摧残有独立见解和优秀人才的社会现象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但他同时也指出,“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即有远大理想抱负决心有所作为者仍然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沿着原有的道路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执着信念。清代郑板桥谈到知识分子做人的标准时说“难得聪明,难得糊涂”。

  4、追求平等和对强权、恶势力的反抗斗争意识

  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权力至上的不平等社会,但在被压迫阶级和人民中却竭力反对这种不平等观念,且在历朝历代都发生了对封建统治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反抗斗争的规模大小不等的无数次农民起义。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盗跖”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宋代的晁盖方腊起义、元末的朱元璋起义、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等等。他们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均贫富”“均天免赋”等一系列的口号反抗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及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所以历次农民起义都失败了。但正如毛主席所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重民意识

  封建文化在鼓吹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的同时,也产生其对立的重民思想。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以民为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思想。部分知识分子在与劳动人民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也深感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陶渊明创作的大量田园诗歌特别是他著名的文章《桃花源记》就讴歌了农民阶级的勤劳、朴素、伟大的高尚品格。宋代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对农民更有其深厚的感情。他虽然没有确立也不可能确立群众史观思想,但其作品中却讴歌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农民是伟大的英雄。如他在一首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七律诗中说:“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指诸葛亮原是农民,他如果没有被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终身一直在家乡务农,未必就不是英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包括哲学方面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教育学习思想、文学书法绘画诗歌等多方面的优秀思想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述思想尽管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也塑造了极其之多的有独立人格、批判斗争精神、正直、诚实的伟大英雄和杰出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和精华内容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中毕竟不占主导地位,比之糟粕性内容的作用小得多得多。那种借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较多的精华和优秀内容,而把整个封建文化特别是核心思想的儒家学说看作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那绝对是错误的观点。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绝对不是相结合的关系

  我们认识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要求从文化的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它的时代性、阶级性、辩证性认识之。特别要从它的阶级性认识其实质,不能离开阶级性抽象地只谈论其精华内容,不能离开批判性抽象地只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不能离开时代性、阶级性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和相互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斗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主流是维护封建私有制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武器。二者怎么能够相互结合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包括中国历史的发展。毛主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等一般原理研究中国的阶级斗争实践及其历史包括其文化发展史,研究中国的现状特别是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实践的结果。他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唯物辩证和阶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他说,“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同理,他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也主张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主席的这一思想完全适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关系。

  也许有同志说,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讲的与包括精华和糟粕都在内的相结合,而是指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与“精华”内容的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样讲也是错误的。

  “相结合”的含义是指两种现象、两种文化的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完善、影响,共同发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要影响作用于实践,促进实践活动的深入。实践也要影响、作用于理论,修正、补充、丰富、完善理论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他们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但处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对立的文化,是不能够相互结合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某些共同性,但绝对不是相互结合的关系,而是辩证否定关系,是批判继承关系。只能是前者影响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但绝对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影响作用于前者。同理,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其“优秀”“精华”内容多么之多,马克思主义与它的关系也只能是批判继承关系,绝对不能说是“相互结合”。

  毛主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批判继承关系其要点是对中国传统文进行辩证的阶级的分析方法。而某些人口中大喊特喊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实质是抛开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阶级的分析方法。如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思想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有契合性即相互符合性。这不是打着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幌子要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糟粕性的腐朽内容相结合,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等级和奴隶文化补充、修正、完善,实质是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文化的阶级性、革命性、批判性呢?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绝对是错误的。这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典型的修正、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实质是自觉不自觉用封建文化或者是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混合物塑造适用他们颠覆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拜倒在权力和金钱脚下的扭曲、片面、奴才性特征的人。实质是当今社会,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和精华内容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还很不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很不够。同时对其糟粕性内容的揭露、批判也很不够。封建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对当代中国社会特别与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的观念的相互勾结,给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危害和阻碍作用。当代中国出现的极其之多的扭曲、片面、单向度、麻木不仁、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奴才性特征的人就是封建文化的糟粕性内容与资本主义文化相互勾结、不伦不类混合物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在加强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同时,也要强调和深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尤其是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内容塑造真正的社会主义历史时代的做人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