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上海高校聚焦具身智能,布局五大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2025-03-31 22:50:2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AGI最好载体的具身智能也吸引了产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布局。

3月31日,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今年1月,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筹)实体运行科研机构成立。研究院专注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与应用落地,是复旦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战略布局。通过整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控制系统及科技伦理等多学科力量,研发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续进化特性且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体,为未来人机协同与智能社会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

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研究院将围绕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创新高峰、打造人才高地,并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技术落地。

尽管具身智能领域热度持续不减,但在姜育刚看来,从技术发展阶段来看,该领域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期。“无论是具身智能的‘大脑’‘小脑’,还是智能体本体,虽然部分能力已开始展现,但距离大规模落地应用仍有较大距离。"

面向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研究院重点关注基础模型、数据引擎、具身交互、本体研制、可信机制五大方向。

其中,“基础模型”是通过研发新一代具身基础模型推动通用具身智能的实现;“数据引擎”主要是为基础模型的训练提供数据支撑;“具身交互”是要推动智能体拥有更自然、更人性化的具身交互体验。

在行业落地方面,研究院主要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和康养家居服务。

姜育刚解释,当前制造业机器人仍局限于简单重复性工作,他们的目标是让智能体能够像人类产业工人一样完成复杂任务,而这一突破需要本体机械性能与智能决策系统的协同提升。

AI专业作为具身智能的基础,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愈加重要。根据人社部《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当务之急。

在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以AI为代表的专业增设火热推进。

复旦已在去年秋季学期开始推出“AI大课”,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作为覆盖全体本研学生的计划,AI大课的AI-BEST课程体系从四个维度来设计,包括AI通识基础课、AI专业核心课程、AI学科进阶课程和AI垂域应用课程。

“从5月初开始开放全新的AI课程申报后,原本校内自发开设的300多门AI相关课程进入新课程体系的并不多。事实上,此次的100多门‘AI大课’课程有70%以上是新建课程。”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教授此前对第一财经介绍。

姜育刚说,他们接下来还将与学校6个“新工科”创新学院之一的“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紧密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当天,复旦大学携手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富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优复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同建设的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集体亮相。

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透露,复旦大学科创母基金也将重点关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母基金重点聚焦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的关键环节领域,比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未来产业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特别关注具身智能这一个关键的赛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