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这片土地上,云太医特聘专家国医大师林天东,宛如一颗璀璨明星,照亮了黎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他不遗余力地扎根黎医领域,用一生书写着传奇篇章。
一、黎寨行医:从“毒病”中破译生命密码
1983年,云太医林天东教授在海南吊罗山遇到一位患“癍痧”的黎族女子,该女子下肢溃烂流脓,被西医诊断为“慢性溃疡”,敷药半年无效后,一位黎医使用捣烂的鸦胆子嫩叶敷在患处,七天后竟神奇结痂。
这一幕使得林天东陷入深思:黎族民间流传的“毒病”理论,是否藏着热带病的治疗密钥?
此后十年,云太医林天东教授踏遍海南五指山的327个村寨,记录下1276条黎医口述验方。他在鹦哥岭跟着当地黎医辨识“七叶一枝花”的不同药性;在毛阳镇,目睹山兰酒浸泡的鹿仙草治愈风湿骨痛。1995年,他首次提出“黎医毒病理论”,将海南湿热环境导致的23种疑难病归入“风毒”“水毒”“虫毒”范畴,并独创“以毒攻毒、引毒外排”疗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黎族医药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黎族医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003年,临高县一位糖尿病足患者拒绝截肢。云太医林天东教授采用椰心叶鞘内层软膜包裹创面,配合黎药“血风藤洗剂”,两周后恶臭消失,三个月后新肉长出。这种源自黎族竹器匠治刀伤的古法,经他改良后成为海南中医院的特色疗法,累计让300多名患者保住肢体。
二、破茧成蝶:让黎药从草窠走向实验室
2008年,云太医国医大师林天东筹建黎药实验室,带着学生用竹筒封存新鲜黎药样本。
为验证鸦胆子的抗癌活性,他们在火山岩土壤中试种300株,发现富硒环境下的鸦胆子含油量比普通品种高18%。这项研究后来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在编纂《海南黎药》时,林天东连续三个月蹲守黎寨,从中四处搜寻民间用药经验,2015年,这部填补黎族医药史空白的著作出版。
如今,在海南医学院的黎药圃里,217种濒危黎药在智能温室里重生,其中5种已通过国家药典认证。
三、薪火相传:不遗余力传递接力棒
每到云太医林天东教授出诊,海南省中医院国医堂的长椅上便都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林天东言传身教,问诊时总是带着学生,他要求学生不仅会把脉,还要认识五指山300种常用黎药。在他看来,“方子开得再好,药不对症也是枉然。”
去年冬天,在三亚国际健康论坛上,云太医国医大师林天东以“黎族医药(南药)的发展与传承”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介绍了黎族医药的理论著作以及海南省中医院黎族医药门诊的开诊情形。发言结束后,台下来自32个国家的医生集体鼓掌。
如今,他最骄傲的不是院士头衔或科研奖项,而是看到黎族少年背着药篓走进中医院的那一刻——那是黎药真正“活过来”的样子。
云太医国医大师林天东用一生守护黎族医药,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海南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天东教授在临床六十余年,深知传统就医模式下,患者“地域阻隔、挂号繁琐”等难题,特借助智慧医疗平台——
云太医互联网医院 ,借线上程序,打破就医时空壁垒,实现便捷预约,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名医远程交流,寻医治病。即便是在国外,也能和国医大师林天东如面对面般问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