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和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升级东川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种业强区
洋芋开花是风景,开花洋芋是美食。作为东川区高海拔地区的独特马铃薯品种,开花洋芋先后经历品种开发、疫病防御、机械化培育等过程,品质不断提升。
东川渔谷位于铜都街道姑海村,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渔谷主要饲养鲟鱼和金鳞鱼,鲟鱼属于高端商品鱼,金鳞鱼则孵化鱼苗。
高海拔地区育洋芋种,低海拔地区育鱼种。东川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种业发展基础为开展梯度育种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近日,在院府合作共建东川梯度种业发布暨招商推介会上,东川区发布《云南东川梯度种业专项规划》,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院府合作,依托科研院所的尖端技术,推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和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升级,打造立足东川、辐射周边的现代种业高地,努力把东川区建成全国一流种业强区。
坚持以科技赋能种业
东川区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显著,在较小范围内依次出现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6个不同的气候类型。
东川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多样性的海拔使得东川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和医药资源。多年来,国家推行特派团帮扶政策,一大批理论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深入东川,在帮助突破产业发展和技术瓶颈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乡村“土专家”和管理经营人才,为东川区种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东川区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种业,持续与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优质科研院所合作,充分用好国家科技特派团等技术力量,聚焦种业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开花洋芋为例,2018年,杨琼芬专家基层工作站在东川区成立,组建李子沟开花洋芋试验站。如今,李子沟村种植千亩开花洋芋,新建300亩示范基地。开花洋芋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价格由过去每公斤2元涨到现在每公斤8元。
东川区培育的“开花薯1号”实现亩均产值1.2万元,培育云花24号七彩花生、滇归1号当归等8个新品种,3个番茄品种推广至21个县区。8个科技小院、1个云岭农科小院、4个专家工作站推动粮经作物、畜禽、水产良种选育技术革新。同时,建成3个洋芋种薯、2个七彩花生繁育基地,7个成果转化基地实现粮经作物、中药材与水产苗种协同发展。
推动智慧种业发展
东川区提出,构建“一谷两园五带六区多基地”的空间布局,建设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三大试验带和10个智慧种业示范园,打造5万亩高标准育种基地,推广“物联网 育种”模式,力争“东川种”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持续搭建种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种业发展。
抗病毒种薯、高山中药材、冷水鱼成为重点攻克的种源技术。到2030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0个以上;做好基地提升,改造万亩中低产田,配套智能温室、数字大田等设施,建设种子加工物流园,实现年加工能力5万吨。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培育“东川种子”知名品牌,推动种业销售额突破5亿元。
企业家云丽在东川区乌龙镇种植“七彩花生”已经多年,在航天科工集团的帮扶下建成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综合试验站,种植过程中又得到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七彩花生实现一年三熟。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东川区出台系列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生产建设和群众增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强化资金保障,设立发展基金,积极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进一步保障种业企业资金需求。此外,强化人才保障,持续强化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实施“院士专家进站”计划和种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本土人才发掘培育;强化设施保障,不断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做好各类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记者张星宇报道(张星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