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罩在刺骨的寒风中。滇金丝猴监测员杨子兵裹紧迷彩大衣,背上10多公斤的巡护包,踩着积雪钻进了冷杉林。
“8点左右,滇金丝猴就开始取食、移动。我们必须要在猴群醒来前赶到它们前一天的过夜地,每隔15分钟监测一次它们的动态。”今年40岁的杨子兵,在云龙天池保护区检槽管护站从事滇金丝猴监测工作已有7年。他和同事们每天穿梭在山林间,追踪监测这群“雪山精灵”。“每年2至5月是小猴出生季,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是否有母猴怀孕、小猴出生,猴群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杨子兵说。一天下来,他们要追着猴群步行10公里以上。
2月23日,15时45分在大箐发现猴群,18时30分猴群进入过夜地,途经红岩箐沟底、干龙潭箐沟、老仙场、孩山子夹石山箐沟、夹石山,里程12公里;2月24日,11时开始监测猴群至18时15分……杨子兵和同事们的一篇篇“追猴日志”,实时记录着猴群的生活状态和活动轨迹,也见证着云龙天池保护区滇金丝猴种群的保护发展进程。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仅存约3800只。它们分布于金沙江与澜沧江间的狭长地带,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300米,由云杉、冷杉、华山松等组成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云龙天池保护区是其最南端的栖息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森林采伐、火灾、修路等原因,这片栖息地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区南北片区之间形成了直线距离10余公里的森林破碎带,滇金丝猴群不得不“分居”在南北两侧,北区龙马山栖息180余只,南区天池仅存20余只。
“猴群间有效的基因交流,是维持猴群基因多样性的关键,也是滇金丝猴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过去的10余年里,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工作人员王浩瀚一直从事滇金丝猴保护研究。他介绍,滇金丝猴分布区正呈现由低海拔向高海拔、从南向北的退缩趋势,而天池保护区是遏制滇金丝猴生境退缩的最前线。若该南端种群消失,将直接导致滇金丝猴分布范围进一步收缩,影响整个物种存续。因此,修复南北片区之间的生态廊道,让分隔两地的猴群重新“握手”,成为保护区迫在眉睫的大事。
2016年,“踏脚石计划”生态修复工程在天池保护区启动实施;2019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重点支持滇金丝猴的保护管理和全境栖息地恢复与廊道建设。大家的目标一致——在南北片区的破碎山林间种树,建一条连通南北的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促进猴群基因流动。
在海拔3000米的裸露岩坡造林并不容易。由于高寒、干旱等因素,树苗成活率极低。通过创新种植技术、优化地块选择,项目人员筛选出适宜高海拔种植的云杉、冷杉、华山松等乡土树种,并采用“品”字形种植方式,在每亩地上精准种植树苗111棵。随着一棵棵树苗在裸露岩坡扎根,这条由人工林构筑的“生命之桥”,正悄然缝合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裂痕。据统计,截至目前,云龙天池保护区已累计造林8900余亩,种植云杉、冷杉、华山松等树木99.7万株。
种下树,更要管护好树。在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林地,护林员赵定宝踩着露水浸湿的山径,弯腰检查一株华山松幼苗的生长情况。在他身后这片822亩的新造林地上,最高的树苗还不到1米。“别看前3年生长缓慢,3年后树苗就会迅速长高,十几年便能成林。”每隔一天,赵定宝就要翻越陡峭山坡,巡护检查所有树苗并加固防护设施。
2018年起,赵定宝便在保护区北片区投身造林工作。经过5年实践,他从普通护林员逐渐成长为种树专家,不仅熟知本地树种的特性,还总结出高原种树的宝贵经验:种植坑要挖深,覆土需压实,种后要打桩围上铁丝网,以防动物啃食。这套“塘打深、土踩实、桩打稳、铁丝网围紧”的操作规范显著提升了造林质量。如今,保护区新种树苗成活率已达70%以上,预计未来15至20年间将形成连续树冠,为猴群搭建活动“跳板”。
“种树的同时,我们也在重建猴群栖息地的立体食物链,恢复完整的食物网络。”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副所长李云芳补充道。过去5年,他们通过采集植物标本、分析猴群粪便中的植物残渣,建立了滇金丝猴食源植物数据库,锁定了云杉、冷杉、花楸等10多种核心食源植物。同时,还建立起食源植物苗圃,试种云杉、花楸、五味子、金银花等,为廊道修复提供种苗。目前,该苗圃已成功培育出10余种与滇金丝猴密切相关的苗木,并移植至山林。
从监测员的足迹到科研者的数据,从护林员的树苗到渐次丰茂的森林,廊道修复为滇金丝猴南北种群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也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构筑起生态桥梁。如今,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裸露的岩坡正被层层绿意覆盖,但这场跨越近10年的“生命工程”仍在继续,静待南北猴群在这条“生命之桥”上相逢。
云南网记者 李丽 秦蒙琳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