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周小川、易纲博鳌论坛探讨金融转型与标准统一

发布时间:2025-03-29 17:46:01
博鳌亚洲论坛现场,随处可见零碳设计。这片土地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验室”。2019年至2024年,博鳌东屿岛近零碳示范区全口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2万吨锐减至470吨。近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更名为“博鳌零碳示范区”,意味着示范区实现全域零碳运行。
在中国低碳进程中,离不开转型金融的助力。转型金融是指,在经济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其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批准《G20转型金融框架》,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
转型金融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设定统一的标准?目前存在哪些难点、堵点?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金融圆桌:转型金融与零碳未来”分论坛中,多位重量级嘉宾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
需要更好的价格机制。“通往净零排放的道路不是直线前进,并非现在开始就不投资有排放的项目,转型金融的意义在于通过投资减少排放的项目,实现整体排放的减少。”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以煤电厂灵活性改造举例,过去煤电常年发电,除了大修理外,基本连续运转,难以适应新能源的间歇性特征。过去5年间,国家推动金融体系支持煤电厂灵活性改造,把传统的煤电机组改为能够调峰的机组。通过技术改造,煤电机组实现了启停速度提升与最低负荷降至30%以下。这样改造后,机器在运转,但是发电量比较小,起到一个对电网灵活性调节的补充性作用。
此外,中国探索出“容量电价”制度。该机制通过政府承诺的长期价格保障,确保灵活性改造的投资回报。传统煤电依赖电量收益,但转型后发电小时数可能降至数百小时,容量电价则以机组调峰能力为定价依据,将减排的社会效益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
在支持转型金融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价格机制。配合价格机制,还需要设定排放的标准,增强排放的计量、透明度、可监督性,使得金融能发挥更大作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认为,转型金融需要提供激励机制。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两项再贷款工具,以支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其中一个关键要求是,所有使用这些政策工具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披露其支持项目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有些人担心数据可能不够精准,但只要持续进行信息披露,数据质量就会逐步改善。”他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