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汉与匈奴:非敌对,而是相互塑造命运

发布时间:2025-03-28 09:47:57
中国不光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全世界的中国。这是学者张笑宇继《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之后,在新书《世界之中》中提出的观点。“塑造我们中国成为中国的,有很多来自世界的力量,有北方游牧民族,有中亚波斯印度,有南洋大航海冒险,也有西方的政治理论,没有这些力量的塑造,就没有我们熟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张笑宇说。
张笑宇用全球史的研究方法,选取若干历史片段,从外部世界重看中国古代历史。秦始皇可能从希腊化社会崇拜亚历山大大帝的仪式中受到启发,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神话,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才得到塑造。匈奴与汉,并非一味敌对的文明,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了彼此命运。从郑成功家族几代人对抗清兵南下,到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的经费一半来自南洋华人捐赠,背后是一部400年来南方华人政治进步史……
“《世界之中》聊的是关于中国为什么成为中国的历史,但我想聊的不是你自己怎么成了你自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别人怎么帮你成了你自己。用学术术语来说,就是域外的世界力量是怎么塑造中国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中国。”张笑宇的叙述从消亡了约4000年的陶寺遗址开始。
陶寺文明到中晚期,宫城城墙及城内夯土基址、外郭城城墙、观象台等都被彻底平毁。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来自草原上的石峁人大举入侵,陶寺文化就此中断。
石峁文化又受到来自西方和北方的颜那亚人影响。5000年前,颜那亚人活跃在乌克兰北部草原地带,是最早的马匹驯养者之一,在他们活跃的草原,还出土了人类目前最古老的车轮。这些马上民族的畜牧能力也很强,可以有更优质的生活水平。美国还有历史学家发现,其个体平均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水平比农耕民族要高很多。
但是,在古代很多历史叙述里,马上民族被认为“落后”“野蛮”,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成为“文明与野蛮之争”。“难道我们判定文明的标准只能以农耕为基准,却不能以游牧为基准?”张笑宇说,就算被征服集团在天文、农业、数学、艺术乃至文学方面都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也不能弥补他们在军事上的落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