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昭通市大关县全面落实党中央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良种扩繁,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提升粮食产能的新路径。
春耕时节,大关县田间地头呈现科技助农新图景。走进大关县上高桥乡新民村,覆盖全村347户农户的大关县富慧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社员们正抢抓农时,在县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种植马铃薯“芯片”——昭薯11号原原种。这种脱毒种薯具有抗病毒、产量高、品质优等特性,为全县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注入科技动能。
马铃薯原原种是马铃薯“种子的种子”,是脱毒试管苗最初产生的种薯。2024年11月,在县农业局的组织下,合作社理事长范天均参加了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在巧家县开展的马铃薯新品种测产观摩,目睹昭薯11号亩产突破6吨的震撼场景后,立即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引种。在县农技部门争取和支持下,24万粒原原种60亩地成为大关种业升级的“试验田”。
“昭薯11号原原种扩繁出来的原种比商品薯的价格要翻一翻,合作社今年应该能增收100余万元。”合作社理事长范天均介绍,种植昭薯11号原原种,不仅有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种薯、肥料、地膜、防病药物、全程技术指导,而且扩繁出的种薯价格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这片承载着科技含量的土地,正是大关县构建三级种薯繁育体系的关键节点。据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关县每年都会引进500亩原原种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扩繁,经原原种、原种、一级种逐级扩繁培育,最终保障全县17.9万亩马铃薯用种安全。
据了解,在相同种植条件下,这些培育出的良种比普通商品薯能增产10%以上。
近年来,大关县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通过良种扩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有效保障了粮食丰产丰收。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5.63万亩,粮食产量达11.66万吨,增长1.6%。
云南网通讯员 彭明星 杨全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