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客谈丨“南繁硅谷”缘何再次写入“一号文件”?
■ 黄媛艳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份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其实,早在2021年,“一号文件”就已提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时隔4年,“南繁硅谷”再次写入“一号文件”,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资料图:三亚市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记者 沙晓峰 摄
为何再提“南繁硅谷”?
从4年前的“加快建设”到今年的“发挥作用”,“一号文件”对于“南繁硅谷”提法的变化,不仅是对“南繁硅谷”建设成效的肯定,也承载了对其勇扛“国之大者”使命的殷殷期许。
2024年是中国农业的丰收年。这一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4万亿斤,迈上历史性新台阶;食用植物油自给率进一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在较高基数上继续实现稳产丰产,背后就有南繁的有力支撑。
“分布在三亚、陵水和乐东的南繁基地年平均气温23℃~24℃,自1956年以来,每年集聚全国各省区市的800多家科研机构、8000多名科研人员来此开展南繁工作。全国已育成的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与南繁有关,80%以上的水稻品种曾通过南繁育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军说。
数据也许抽象,身边的南繁故事大家不会陌生。袁隆平在三亚发现了“野败”,打开了杂交水稻的突破口,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50年来累计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谢华安团队年年坚守南繁,主持培育的“汕优63”增产粮食700亿公斤,研制的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技术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吴明珠团队“北瓜南育”的攻关,选育出30多个西甜瓜新品种,顺利实现国人的“吃瓜自由”……
白花花的盐碱地也因为南繁而不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崖州湾科技城,选育的11个耐盐碱品种助力1亿亩盐碱地变良田,“新稻36号”实现我国首个万亩耐盐碱水稻示范片亩产突破570公斤……盐碱地变成米粮仓,南繁为我国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如何让14亿人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安全、营养、健康,同时惠及全球更多人,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任务;如何保证稳产、提高单产、创新育种,对种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南繁硅谷’的作用更加凸显。”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认为。
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种业强国也纷纷进入育种4.0时代,“南繁硅谷”作为中国种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最前沿,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承担着艰巨任务。“一号文件”再提“南繁硅谷”,足见其在种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南繁硅谷”如何发挥作用?
“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南繁硅谷”如何立足优势,打好种业翻身仗?
强化科技赋能,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对此,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表示,“南繁硅谷”正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园区将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聚力国际研发之城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一批突破性品种的选育;聚焦南繁种业产业集群的全面培育,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整合,筑牢种业振兴的南繁根基。
针对“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等内容,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李慧慧表示,该团队将用好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联合发布的面向育种数据处理全流程的智慧育种平台,推动实现育种数据管理和分析、大模型大算力优化加速、人工智能算法预测亲本及优良品种的育种全流程整合,不断提升育种效率,推动实现种优粮丰。
完善设施建设,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号文件”对“南繁硅谷”的要求就是要发挥好平台作用。近年来,南繁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37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快速落位,逐步形成由“国字号科研院所 双一流高校 本省科研机构”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科研创新体系;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引入中国种子集团等一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和种业科技领先企业;逐步建设“一体两翼”南繁配套服务区等,“南繁硅谷”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发展转变。“南繁硅谷”是事业也是产业。“一号文件”提出的“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当前正在“南繁硅谷”探路前行。中国首个生物育种专区建成投用、“一带一路”大豆生物育种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崖州湾生物育种创新产业联盟等平台建成,“南繁硅谷”努力推动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种业产值今年有望达到200亿元。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表示,该市将落实《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种业CRO等创新业态为引领,用好首创的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境外引种模式、生物育种专区特殊监管服务模式、生物育种产业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在生物育种产业化政策制定、创新源头支撑、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发展“种源 种业 种市”南繁产业,推动全市种业产值再上新台阶。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站在新赛道上,“南繁硅谷”前景广阔,未来可期,海南“向种图强”的基础更坚实,势头更强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黄媛艳)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