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一段情节:陈塘关总兵李靖给了申公豹一份药材代购清单,其中第一味药材就是有“南国神草”之称的三七。电影的成功,让云药三七又站到聚光灯下,引来更多关注。
红土长出“金不换”
三七是“十大云药”之首,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400多年种植历史。
古人云:“北人参,南三七。”一个脱胎自黑土,一个扎根于红土,三七和人参虽出产地远隔千山万水,但同为五加科人参属草本植物。
在清代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自古以来,三七因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赢得了“血症圣药”“南国神草”“金不换”等美誉,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打肿痛等。
在三七原产地文山州,民间就有三七“生打(撵)熟补”的说法,即服生三七,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通而痛止的效果;服熟三七可补血、和血、补气,能增强免疫力。
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的文山州是三七的原产地、主产地,是全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基地,被称为“中国三七之乡”。三七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至1800米、北纬23.5度的地区,文山州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的独特地理气候,非常适合三七生长。
新质生产力赋能
近年来,文山三七现代化产业链已显雏形。文山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打造世界“三七之都”,以道地产区、产业集群为基础,从三七种源、种植、加工、流通、科研、人才等方面全面推动。三七全链条体系已形成,文山市被认定为“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市”。
种质种源保护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多年来,文山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大院大校搭建了合作平台,研发出三七良种和新品种13个,累计推广种植3万亩;文山被认定为中药材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文山三七种质资源圃被认定为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2024年5月12日,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的中国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研讨会上,张伯礼院士指出,文山三七是全国中药材品质升级的成功案例。
种植端逐渐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化、基地化。通过多年的研究攻关,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培育三七基地企业、合作社44家,“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获批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山三七GAP种植基地成为国家第一批、云南第一个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老地复种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三七轮作年限从20年以上成功缩短到5年;林下三七种植在全州推广示范,朱有勇院士称,“文山林下三七种植的管理、产量、品质都是领先的”。
科研端正朝新质生产力迈进。文山多层面共建、多方联动、多渠道突破、合力攻克科技研发工作,成立了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文山三七大健康产业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三七医药学院,成立院士或专家工作站17个。围绕种质种源、种植基地、原料品质、品牌塑造等方面制定三七系列标准71项,累计开发三七产品50余种,批文及备案256个。
锚定千亿级目标
当前,文山州正奋力补链、延链、升链、强链,锚定将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的发展目标。这棵“南国神草”正续写新的传奇。
加工端建成全国唯一的三七产业园区。文山州建成了全国唯一以中药材命名的园区,文山三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规划16平方公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三七趁鲜产地加工中心,农业农村部将文山三七纳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构建了集三七清洗、加工、交易、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目前,园区内聚集了云南白药七花公司等59家加工企业,2023年实现加工产值44.54亿元,2024年以三七为主的中医药产业全年实现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
流通端建成全国最大的三七产地集散中心。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三七贸易“定点市场”;“文山三七”证明商标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全球99个国家或地区获准注册;“文山三七”被列为中国100大地理标志产品,位列中药材类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第一;发展流通企业、工商户986户,供应全国1430家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加工企业,90%以上的三七原料通过文山三七市场上市交易;三七原料和加工系列产品成功走向国外市场,出口至越南、泰国、日本、韩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政策保障体系健全有力。文山州委、州政府将三七产业作为全州四大重点产业来抓,颁布实施了《文山三七发展条例》,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山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山州打造世界“三七之都”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政策保障,从种源保护、能效提升、品牌打造、新质赋能、市场培育、康养融合全方位抓三七产业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峰 王世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