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县:点对点服务送到厂
务工人员统一乘车。
“从前,我们都是自行出门找工作,在真正进厂前,对工作情况一无所知,只能到地后慢慢摸索。如今,政府之间展开合作,我们在家就能清楚了解岗位、薪资以及工作环境等情况。政府还提供包车服务,直接把我们送到厂门口,极大减轻了交通出行负担,实在是太方便了。”来自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屏山街道的田先生感慨道,“点对点”输送直通车,为务工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
近日,禄劝县第二批“点对点”集中输送专列“禄劝—芜湖”号缓缓启动。50余名禄劝籍务工人员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行程,这是禄劝县第二批以“点对点”专列形式集中护送劳动力外出务工。
自2017年起,在上海市普陀区和昆明市主城区的大力帮扶下,禄劝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全面深化劳务协作,积极挖掘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协作座谈会、组织岗位推介会以及实施资金帮扶等一系列协作机制,有力促进了禄劝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向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就业。
本次外出务工人员由禄劝县人社局统一组织乘车,车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务工人员无须购票抢票,也不用匆忙赶时间挤火车。工作人员全程引导乘车,途中还有精心准备的就业爱心包,里面有方便面、火腿肠、卤鸡蛋等食品。
近年来,禄劝县人社局在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增收致富途径、增强就业致富“造血”能力方面主动作为,先后与上海市普陀区、江苏省太仓市、湖南省浏阳市、福建省泉州经开区、安徽省湾沚区等地签署劳务合作协议,为就业工作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禄劝县年均实现转移就业17万余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完成引导性培训1.8万余人次。同时,始终坚持为转移就业人员做好岗前培训、护送稳岗、看望慰问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工作,不仅让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走出去”,还能安心留在工厂。
自2024年12月27日全省启动“百日攻坚行动”以来,禄劝县积极响应,通过送岗送教上门、广泛归集就业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等系列丰富多样的就业服务,全面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截至目前,禄劝有关部门已收集到来自新疆、上海、安徽、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省外就业岗位3万余个,省内市外就业岗位1万余个。在各方努力下,已实现转移就业16.779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7253人、省内转移就业16.0537万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琼梅
景东县:专场招聘会对接高效
“我找到工作了,这样的招聘会很好,不用到省外盲目地找工作,既省事也省钱。”近日,在景东彝族自治县举行的2025年普洱市景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应聘者张华娟高兴地说。
招聘会现场,各企业展牌醒目地列出了企业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以及具体的招聘岗位等信息,吸引求职者驻足咨询应聘。工作人员与求职者热情交流,向求职者发放宣传资料,解答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政策。此次专场招聘会提供县内外企业76个工种2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上海金山区携福电子、上海恩喜村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优秀企业,现场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吸引到场人数150余人,最终达成求职意向50余人。
“自上海金山区和景东县结对以来,人社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基层党组织协同发力,有效促进景东县劳务输出工作。”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景东县将继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持续开展系列招聘会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活动,从思想引领、素质培养、渠道拓展、服务意识提升等方面着力,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对接平台。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卢东 梁宏伟
呈贡区:建平台搭桥梁促返岗
近期,呈贡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指导,创新服务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对接平台,通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跨国劳务输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助力务工返岗等举措,全方位、多层次搭建就业桥梁。
全面激活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斗南街道党工委联合花服中心,精准把握斗南花市用工高峰期,把“家门口”打造成务工车间,为返乡务工者、本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零工岗位。
持续加强跨国劳务输出。依托呈贡区外籍人才工作站,加强面向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对外劳务合作和劳务输出,在2025年新春就业季,向日本、老挝等国家的10余家中资企业输送劳动力60余人。
免费开展返乡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技能培训。日前,由呈贡区人社局牵头,通过线下理论加实操、考试合格即发证、取证即可上岗的订单培训模式,免费开展美容师、电工、互联网营销师等工种职业培训,预计可惠及150人。
全力助力务工人员返岗就业。昆明南站党组积极配合省市就业局,采取优先进站、提前检票、专区候车“三优先”模式,为务工人员开启进站乘车专用通道,设立专用候车区,组织志愿者为务工人员提供乘车引导、行李搬运、安全提示等服务,保障1700余名务工人员离乡返岗。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雁群)
耿马县: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近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202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点对点”组织化输送仪式在勐永镇举行。来自耿马县9个乡(镇)的60余名务工人员手持装有生活用品的“暖心大礼包”,登上免费专车,前往福建圣农集团就业。
李从花夫妇已经在福建圣农集团务工8年多,两人每月务工收入1.2万余元。外出务工的他们不仅盖起了楼房,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全力支持外出务工人员有序返岗复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耿马县构建“党组织书记带头、党员干部齐上阵”的分片包保动员机制,开展院坝座谈、火塘座谈、板凳座谈,向意愿奔赴省外务工的人员讲解外出务工政策、务工补贴,帮助群众算好务工增收账。
为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耿马县依托全县14家劳务派遣公司、2家人力资源公司和92个就业服务工作站,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企业、用工地人社部门劳务洽谈、岗位需求信息对接,引导企业稳定岗位、加大岗位供给,通过政府有序输出一批、务工能人帮带一批、中介公司推荐一批、用人公司直接招录一批的“四个一批”输出模式,以小规模、分批次等方式,抓实“点对点、人带人”组织化劳务输出,畅通“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就业通道。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省外转移就业1.8万余人,其中通过“点对点”组织化输送6批次180余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彤 李春林 通讯员 陈会平
思茅区:社区求职新体验
“我住在通商南路社区,看到网格长在社区便民服务群发了通知,就过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到思茅区思茅街道零工市场找工作的彭女士说。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五,是零工市场举办线下招聘会的固定日子。每次招聘会之前,零工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招聘会的信息,以便让更多求职者和用工单位能够知晓,为求职者和用工主体提供面对面洽谈的机会。
思茅区思茅街道老街社区周边店铺密集、居民楼众多,社区环境多元化,灵活就业人群多。为深入推进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建设,老街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的服务需求,老街社区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党群服务阵地,探索成立了零工驿站及就业创业服务站,进一步推进社区就业服务。2024年8月,老街社区与思茅区零工市场构建合作机制,为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搭建规范化就业服务平台。零工市场涵盖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业务洽谈、劳动维权、技能培训等服务功能,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不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待业人员,都能结合自身条件和求职意向选择心仪岗位。截至目前,已为1021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2872个,为2295名求职者进行求职信息登记,成功推荐入职707人。
因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网红打卡点戴家巷也逐渐形成了露天的“马路口人才市场”。为满足求职者需求,老街社区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零工载体”,在巷口搭建“零工驿站”。为帮助求职者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老街社区整合社区资源,与零工市场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启动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征集求职群体意愿,不定期开展电工、咖啡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岗位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后即可持证上岗。同时,针对社区内的困难群体,如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等,提供特殊就业援助,开发适合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老街社区“邻”距离就业服务站切中居民求职需求,节约求职成本,帮助居民随时获取就业信息,实现求职生活两不误;对企业而言,服务站能精准对接本地劳动力资源,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效率,让附近的居民和企业享受“服务零跑腿、就业家门口”的便捷。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罗田繁 刘星雨
昌宁县:“幸福里”收获安心
务工人员在冷库分拣小金豆。
走进位于昌宁县湾甸乡大城村的昌宁县勐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列,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西瓜苗长势正旺,工人们穿梭其中劳作。
“我来这里摘辣子,每天收入120元,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在家门口务工,我觉得相当好。”湾甸乡下甸村新城一组村民李芹说。
近年来,昌宁县全面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主动跟进服务,积极挖掘岗位,促进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合力建成昌宁湾甸就业“幸福里”社区,并获得省级首批认定。
昌宁县勐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万子龙说:“去年冬季招工,多亏了‘幸福里’社区给力,帮我们招了200多人,分3批到位,工资发了200多万元。”
“务工人员有的来自漭水、温泉、耈街等乡镇,还有的来自大理、临沧等地。”万子龙介绍,现在公司招工不用愁,用工也省心。
湾甸乡是昌宁县果蔬产业的重要基地,每年能为周边乡镇、相邻县区群众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岗位主要为采摘、分拣、包装、搬运、物流五大类。
眼下正是小金豆收获季节。走进湾甸乡富贵冻库,1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分拣、包装小金豆。来自隆阳区丙麻乡的杨绍艳在抖音平台看到湾甸“幸福里”社区的招工信息,和招工人员对接后,来到湾甸进行蔬菜打包工作。
珠街乡子堂村殷家村民小组村民殷骏诚和妻子赵健香,从去年开始一直在这里务工,夫妻俩对务工收入很满意。殷骏诚说:“我们夫妻俩在这务工有两年多了,每个月有八九千元收入。在这里务工很好,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湾甸‘幸福里’社区给我们提供了50名打包工,预计打包量2万件,平均日工资可达180元。非常感谢这个平台,让我在招工时省了很多时间成本。”蔬菜收购商何志滔说。
截至目前,湾甸就业“幸福里”社区的合作企业已达37家,提供岗位5000多个,入驻社区登记求职人员实现就业2132人,月均工资5000元以上。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杞艳芹 赵齐源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