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快说】甘肃日报评论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甘肃日报评论员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曾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王万青,生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好曼巴”。从上海来到玛曲,他扎根草原56年,视藏乡为故乡,把牧民当亲人,以坚守、奉献和真情,践行理想信念,诠释医者仁心,系起汉藏情缘,书写了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
坚守,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忠诚。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25岁的王万青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成为阿万仓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当年,这里是全县最艰苦的地方,但王万青一干就是近20年,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草原。1990年,王万青调往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其间,主刀或主持参与了上千例手术,填补了玛曲县医学领域一项又一项空白。几十年里,他曾多次放弃回上海的机会,甚至退休后仍选择留在玛曲,继续为上门的群众治病解忧。“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岁月磨不去王万青对理想的忠诚,他用毕生的坚守履行自己的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宗旨。
奉献,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在玛曲的50多年里,王万青的行医记录,几乎遍及草原的每一处角落。他曾在帐篷里做外科手术,在牛粪堆上给大出血的产妇接生,在“夏窝子”中彻夜抢救心衰的新生儿;他一个人骑马完成了阿万仓乡布氏杆菌病普查,给当地的牧民孩子逐一实施计划免疫,并建立了全乡3000多人的门诊病历。无数次骑马行医、入户治病,无数次挽救牧民的生命,王万青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好曼巴”。在他心里,牧民群众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一定要用毕生所学,好好服务牧民群众。”这种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正是医者仁心的生动写照,如草原上美丽的格桑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真情,扣紧了民族团结的纽带。在玛曲人眼里,王万青既是医术精湛的曼巴,还是民族团结的使者。为了更好地服务牧区群众,王万青主动学习藏语,熟悉藏族风俗习惯,并与牧民们同吃同住,和很多人成了亲热的兄弟姐妹。他还娶了一位藏族姑娘,结下了相伴一生的情缘。大儿子也继承父亲的事业,大学毕业后毅然返回玛曲,选择留下来给牧民们看病。正如王万青生前所说:“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他将自己的爱情、亲情和热情,都融入了这片深深爱着的草原,以满腔赤诚绘就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王万青曾经工作过的阿万仓卫生院,已从一间土坯房扩建为两栋小楼,并有十多人的专业医疗团队入驻,为牧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王万青先进事迹的感召下,许多优秀青年扎根乡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很多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各族群众的福祉而不懈努力,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王万青虽然走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始终散发着璀璨光芒,永远滋养着这片大地。
“一生无悔,初心不变”,这是王万青掷地有声的誓言。他和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玛曲草原,激励更多人接续奋斗,在奉献中绽放生命之花。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