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纵横谈|“免申即办”畅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原想着办理营业执照以后再去办卫生许可证,没想到在网上提交申请,签了一张承诺书,一个多小时就全办妥了。”前不久,衡水市桃城区餐饮店老板孙女士为新开张的店铺办理相关证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去年3月以来,衡水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导向,制定照后许可“免申即办”改革方案,选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动物诊疗许可、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普货)5个照后许可事项,在全省率先探索“免申即办”改革。目前,这项改革已全面铺开。(据《河北日报》2月18日报道)
“免申即办”,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无需提交申请,相关部门通过优化流程、多方联动等方式,主动为企业兑现政策、提供服务。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变革意义,畅通的是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评判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办事效率是一个硬标准。从“进一门”到“跑一次”,从“不见面”到“一网办”,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政务服务上不断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断提速。“免申即办”,免的是繁琐申报程序,让企业少跑腿甚至零跑腿,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材料简化了,时间压缩了,办事简单了,企业自然就能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红利。
“免申即办”体现了主动服务意识,带给企业满满的获得感。但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推进事项整合、简化审批流程,而更像是一个支点,撬动着相关部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深化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可以想见,在营商环境的对比中,哪些地方有更多的“免申即办”,哪些地方就可能对企业多一分吸引、让企业多一分认可。实际上,“免申”,也是我省许多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选择。比如,2023年起,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以部分产业政策作为试点,探索推进“免申即享”工作,通过数据汇聚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方式,精准匹配企业与政策,实现产业政策资金“免申报、零跑腿、快兑现”。
“免申即办”的成功推行,离不开数字化加持。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促进着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各部门能够更加快捷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通过数据比对精准识别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为“免申即办”提供了数据基础。另一方面,部门之间打破信息壁垒,加强协同配合,也促进形成工作合力,提高了服务效能。
“免申即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彰显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府部门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免申即办”一定能在更多地方和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企业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助力。(张博)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