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赫首访福建,有故事
东南网2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林宇熙)
出席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后不久,2月16日至17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首次到访福建。
巴赫曾多次来华,出席南京青奥会、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支持中国体育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
首访福建背后有哪些故事?福建与奥林匹克有什么样的连接?故事要从1952年说起。
金牌之路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伟大的时刻总是可以超越时间的存在。
1952年7月30日,芬兰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男子100米仰泳预赛第五小组,祖籍漳州龙海角美镇流传村的吴传玉位于第七泳道。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届奥运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的初体验,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会的上空。由于国际奥委会向中国发出正式邀请的时间非常晚,中国代表团紧急组团,几经辗转抵达赫尔辛基时赛程已过大半,只有吴传玉赶上了游泳比赛。
1分12秒30的成绩让吴传玉位列小组第五,没能进入复赛。尽管如此,这依然是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留下的第一个成绩。
“新中国奥运第一人”掀起的关于光荣和梦想的浪花,在经历了32年的等待和追逐后,终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翻涌出波涛。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了我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同年8月7日,21岁的福建姑娘侯玉珠和郑美珠跟随中国女排,以3∶0战胜美国队,历史上首次夺得奥运会女排冠军,荣膺“三连冠”,这也是福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首枚金牌。
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福建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在参加的12届奥运会上,累计获得17金12银11铜,2次打破世界纪录,6次打破奥运会纪录。其中,福建举重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首金以来,已经实现“届届有金牌”;而中国羽毛球队迄今为止获得的男单金牌均来自福建。
金牌的背后,石智勇的后空翻、张湘祥的亲吻杠铃、林丹的敬礼、李发彬的金鸡独立、李雯雯的比心……都成为火出圈的“奥运名画”,福建选手留下的一个个“独家记忆”,也在生动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奥运赛场记录着福建体育的不断强大,成为福建迈向体育强省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见证。
品牌之路
从闽南话到“多国语言”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既是福建运动员的追求,也是福建品牌的追求。
“谈到奥运会,不仅要看到福建运动员取得的奖牌,也要看到福建品牌的支持。”巴赫说,我们与福建在体育产业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行专程造访安踏集团,是对其多年来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
2019年安踏成为国际奥委会官方服装供应商,2023年10月双方续约,合作将会持续到2027年。从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4年江原道冬青奥会,到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所有国际奥委会和赛场工作人员都会穿着安踏的服装。
将时间推回到1999年,安踏花了80万元签约“乒乓王子”孔令辉作为品牌代言人,彼时安踏一年的利润只有400万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孔令辉夺下男子单打金牌完成大满贯,他亲吻安踏运动服上国徽的一幕,成为当时的奥运名场面。自此,安踏便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至今,安踏累计为28支国家队打造奥运装备,386次助力中国奥运健儿登上奥运领奖台。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产运动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不仅是安踏,一批泉州制鞋厂走上创立自主品牌的道路,匹克、361°、鸿星尔克、特步等国产运动品牌先后进入人们的视线。对于渴望“出海”的福建运动品牌来说,代表人类不断突破身体极限的“奥运标志”就是最硬的背书。
奥运赛场,讲着“闽南话”的福建运动品牌纷至沓来,演绎了“多国语言”,与大众建立起长久而稳固的情感联系,进而成为顶流并最终带来商业效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匹克赞助了正经历战乱、体育事业几乎停滞的伊拉克体育代表团,匹克的这一举动传递了一种体育精神: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奥运梦想永不熄灭;2012年伦敦奥运会,特步为白俄罗斯奥运代表团提供了装备赞助,完成奥运“首秀”;2016年里约奥运会,361°成为奥运会官方支持商之一,为志愿者和技术官员提供装备,标志着该品牌正式进入国际顶级体育赛事赞助行列……
借助“奥运营销”,福建运动品牌的每一次高光时刻,都是将他们一步步推向通往世界的进击之路。从代工起家到商业帝国,从泉州到世界,福建运动品牌的奥运征程,不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一部中国体育品牌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奋斗史。
创新之路
从“面子”到“里子”
奥运赛场,营销固然重要,但这更多是“面子”,赢得信赖更要依靠过硬的“里子”——科技创新。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产生首枚金牌。在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A组决赛中,由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组成的中国队,以0.016秒的优势率先撞线,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在这0.016秒的背后,安踏饱含科技竞争力的比赛服,助力健儿们高水平发挥。
提供稳定性和支撑性的举重鞋、超过50%碳减排环保面料的领奖服、降低壁面摩擦力53.5%的钢架雪车鞋、减阻力提升5%~10%的速滑服、回弹提升6.1%的跑步鞋……在奥运赛场上,越来越多的“福建智造”正被世界看见。
从1到10,难;从10到100,更难。
如果说,福建运动品牌用不菲的赞助投入铺就了从1到10的台阶,那么在科技创新上的更大投入,让他们正在不断实现从10到100的跨越。
2005年,安踏就斥资3000万元打造了国内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经历多年升级迭代,目前拥有超过200位专家团队和上百台先进的测试研发设备。如今的安踏,在中、美、日、韩、意建立了全球五大设计研发中心,拥有来自1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超200名国际设计研发专家。未来10年,安踏计划投入超200亿元研发成本,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
17日,在参观安踏博物馆时,巴赫称赞安踏多年来的科技研发创新成果,了解安踏注重对绿色环保材料的运用。他说:“这与国际奥委会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我们也一直在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作出努力。”
不仅仅是安踏,361°的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2.14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3.13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361°已取得562项专利成果;特步自2008年上市以来,每年用营收的2%~3%支持科技研发,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这样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常态。
这些年来,福建运动品牌进窄门,走远路,打品牌,谋创新,从更广阔的视野思考,用更长远的时间计算,心无旁骛做实业。奥运会上,福建运动品牌走向世界舞台的脚步更加成熟、稳健,它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福建制造”,而是极富个性的“福建品牌”直至“中国品牌”。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从“福建制造”到“中国智造”,从早期性价比高的服装、鞋类等加工产品出口到技术、模式的国际化,这样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蝶变,就是对福建运动品牌坚持长期主义最好的褒奖,也让他们在中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征程上,成为最具典型意义的时代切片。
“如果你想歌颂一场真正的比赛,正如在白昼仰望孤寂的天空,试图寻找比太阳更耀眼的星辰。世间没有什么比得上,奥林匹亚赛场上的光彩与辉煌。”这是公元前476年,著名诗人品达在奥林匹亚竞技会赛马项目结束后创作的《奥林匹亚颂歌》。
2000多年过去后,在这光彩与辉煌里,现代奥林匹克已不再仅仅是竞技的赛场,而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流动的盛宴。
巴赫多次强调体育之于“团结”的意义:“我们都更需要团结。”“期待进一步与福建深化合作交流,共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为助力奥林匹克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他说。
仰望天空,展望未来,福建在五环之下不断书写的故事,也将成为“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的新注脚。
扫一扫,看屏山君报道
(肖榕 林宇熙)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