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柴烧是一门颇具年代感的技艺,随着时代变迁,已鲜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江川区九溪镇大营社区,却有一座300年来窑火不熄的潘氏龙窑。六代人传承守护,刀笔勾勒,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果篮、茶壶、工杯、花瓶陶影生姿,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
近日,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潘氏龙窑燃起乙巳蛇年“第一把火”。早上6点,玉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川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氏龙窑第五代传承人潘绍华为龙窑点火,随着火一阶一阶往上烧,窑内温度最高达到1248℃。这个过程特别讲究投柴的数量和节奏,需要潘绍华把关,整个烧制过程通常需要24小时。“烧窑时难就难在全程要由我一个人去把关和监工。”潘绍华说。
潘氏龙窑共有17眼窑口,单眼窑口小件可以装300多件,大件最多能装70件,使用古法柴烧。作为潘氏后人,潘绍华从小便和泥巴“打交道”。1985年,13岁的潘绍华开始学习拉坯、修坯、上釉等制陶技艺。多年来,无论是做生活陶还是工艺陶,潘绍华都坚持采用手工制作,并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他今年首次烧窑便使用了10眼窑口,同时烧制杯子、碗、壶、汤鼓等器物3000多件。
“以前,我们做生活陶时价格比较低,基本上都是咸菜罐。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我们就做一部分工艺品,有茶杯、小壶、盖碗,还有插花用的花器、茶叶罐等。”潘绍华介绍,多年来,他潜心制陶,制作的陶制品种类从三四十种到如今的近200种。
和潘绍华一起在泥土和窑火中探索的还有他的女儿潘媛。如今,潘媛也成为潘氏龙窑第六代传承人。“我爸做的以手工拉坯为主,我现在学的有拉坯的、注浆的,还有手捏的,表现形式更多样,造型上也不拘于圆形,形态和颜色也都更丰富,”潘媛说。
近年来,潘氏龙窑不断“破圈”,通过跨界融合方式实现创新保护,利用“非遗 ”为龙窑文化注入新活力,激发出非遗的无限可能。每年,都有学生、游客到潘氏龙窑学习,从制陶原料选取、手工拉坯成型到入窑烧制,感受指尖与泥土的触碰,体会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龚怡溪 李凌依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