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大河奔流“汴”新颜

发布时间:2025-02-18 08:11:38

原标题:大河奔流“汴”新颜

本报记者 谭勇 本报通讯员 栗方 王舒

2月16日,天气晴好。车辆行驶在河南黄河最长的一道坝上。

黄河东坝头,滔滔长河在这儿完成最后一次“转身”,奔腾向海。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在金庸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那座‘铜牙城’就是铜瓦厢。清咸丰五年,黄河在这里‘打了个滚儿’,南风携带巨浪冲破了左岸的大堤,自此,黄河结束了700余年来夺淮河入黄海的历史。”在东坝头控导工程,前不久入选“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的兰考河务局职工董梦兰讲述着东坝头的前世今生。

东坝头的变迁,就是开封黄河保护治理的沧海桑田。

“我们每天都要查河势、测水位、辨险情,而且根据天气变化,不时还要加密巡查频次。”东坝头控导工程管理班班长辛平和、职工王磊与宣明明刚刚结束了河道巡查,他们告诉记者,“现在还可以利用‘天眼’和无人机,进行全方位的‘空中巡河’,河道面貌一目了然!”

“数智”如何赋能治河?

“我们开发了信息化综合平台,研发了坝岸险情监测系统,建立了防汛仓库智能检索平台。接下来,我们还将在自计水尺上安装摄像头,利用AI视频对水位信息进行分析,这将会比雷达监测更加精准……”听着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杨杰的介绍,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油然而生。

数智一体化平台投入使用,“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和“五级四线”监测感知巡查指挥网全面覆盖,更加科学、专业、迅速的开封黄河防汛决策指挥体系建成并覆盖所有一线班组。无人机定时查河、“天眼”巡河系统全天候监测河势,自主研发险情触发系统预报险情……这条古老的大河与数字化深深结缘,焕发青春活力。

没有哪座城的命运像开封一样和黄河紧密相连。黄河成就了开封的“东京梦华”,但也给开封带来了洪水黄沙。

在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矗立着一块高8.88米的安澜石,两边的夯土墙上镌刻着人民治黄以来开封黄河的故事。3组数字造型代表着黄河在黑岗口3次较大的决口。

黑岗口河势观测台、黄河颂文化园、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如今,在开封87.67千米黄河沿岸中,以黄河堤防人文景观为核心,串联起一道展示厚重黄河文化、揭示古今兴衰变迁的历史文化长廊。

“1841年张湾决口后,林则徐在这里堵口,修了一段黄河大堤。林则徐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他的治河故事却不被人熟知。我们在林公堤的‘零’公里起点这个地方修建了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为前人立传、为今人激志、为后人示警。”开封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潘佳良讲述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修建初衷。

眼前,一条如画廊道与开封黄河大堤蜿蜒相伴,红枫、国槐、红叶石楠等21种161万棵树木护卫着巍巍大堤,更为身后的城市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夕阳中,“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如期而至。这条河、这座城、这方人的故事还在继续,穿珠成链、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