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百瑞”)近日结束了近2年半的创业板IPO进程,于2月16日撤单,终止了审核。
该公司于2022年9月28日受理,10月26日首轮问询,2023年6月16日过会,此后一直未提交注册,直至终止审核。
迈百瑞招股材料中曾出现明显低级财务错误。这也为拟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和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再度敲响了“警钟”。
一个符号引发的财务数据连锁失真
迈百瑞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聚焦于生物药领域的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专注于为单抗、双抗、多抗、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重组疫苗、重组蛋白等生物药提供CDMO服务。
从财务数据来看,该公司2019年-2022年期间,无论是营业收入抑或净利润,均处于快速上升期。
然而,一个低级的错误却出现在了首次申报稿中,并成为了此番IPO的“最大污点”。
在该公司披露的第一版申报稿中,其非经常性损益情况显示,2019年,该公司授予日一次性计入损益的股份支付费用为19306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为-45157.75万元。
显然,这两项数据与其他报告期内的同类数据存在极大的差异,但异常的数据表现却没有引起公司的警觉。迈百瑞称,报告期内金额较大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主要系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未对扣非后净利润大幅变动的原因予以具体说明。
2022年10月26日,交易所发出首轮问询函,其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申报材料质量,这在IPO问询中非常罕见,绝大部分拟上市公司首轮问询的首个问题或是板块定位或是关于业绩、经营或者实控人认定等。
交易所称,在审核发现,因项目金额符号错误,迈百瑞将2019年股份支付费用“-19306万元”错误披露为“1930万元”,导致当年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后净利润计算和披露错误。而2019年扣非后净利润实际应为-6545.75万元,与所披露金额差异达38612万元。
交易所提出问询后,在2023年1月的第二版申报稿中,迈百瑞才将其更正了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错误,不仅迈百瑞的财务等相关部门没有发现,就连中介机构华泰联合证券、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也都没有发现。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的《非经常性损益的专项说明》中称,未发现发行人编制的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在所有重大方面不符合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华泰联合证券在《保荐工作报告》中也称,对申报会计师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非经常性损益的专项说明》等文件进行了审慎核查,认为其出具的专业意见不存在重大异常、前后重大矛盾等特殊情形。
迈百瑞此次申报选择的是创业板“二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尽管2019年扣非后净利润的错误不直接影响发行上市条件。但扣非后净利润是衡量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4月17日,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对该公司下发了监管函,作出了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同时,对签字会计师、保荐代表人亦出具了书面警示。
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督促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提升信披质量,确保招股说明书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2024年12月27日,沪深交易所就修订主板、创业板、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再次强化了对于中介的自律监管手段,压严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
在严把IPO“入口关”“申报即担责”等政策基调下,2024年以来,沪深交易所明显加大了对于IPO过程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涉及纪律处分的“红牌”大幅增加,压严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责任、中介机构核查把关责任。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