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文化中国行丨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

发布时间:2025-02-09 10:07:42

  昆明牛街庄滇戏博物馆 传承路上的坚守

  体验滇剧妆造的年轻人。

  馆内一角。

  牛街庄滇戏团在演出。

  教学中的张春丽(右)。

  滇剧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有着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昆明市官渡区牛街庄有一座滇戏博物馆,它承载着滇剧的悠悠古韵与传承重任,一群民间滇剧人在此默默坚守,努力让这一古老剧种重焕生机。

  牛街庄素有“滇剧窝子”的称号,已有200多年滇剧传承史。牛街庄滇戏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它不仅是云南唯一的民间滇戏博物馆,还拥有规模最大的民间滇戏团,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基地。

  博物馆位于牛街三社大院,院内树木郁郁葱葱,古朴的屋檐在绿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宁静而庄重。每周日下午是滇戏博物馆固定讲解的时间,馆长张春丽和侄女张珂会向来访者讲述博物馆的历史。

  这座博物馆由张春丽的父亲张勇创建。张勇生于滇剧世家,大爷爷张荣和二爷爷张坤是第一代滇戏艺人,舅舅张德恩是第二代。张勇自幼耳濡目染,年轻时便是小有名气的滇剧武生。始终热爱滇剧的张勇长期兼任牛街庄业余滇戏团领队,带队四处演出。

  张勇的舅舅张德恩临终前嘱咐他“至少要让后辈知道我们家以前是唱戏的”。出于对亲人的承诺和对滇剧的热爱,2009年张勇将工厂和企业交由妻儿打理,自己出资50多万元,在牛街庄古戏台的基础上,筹建了牛街庄滇戏团的活动场地,搭建起戏台。2014年8月,牛街庄滇戏团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滇戏博物馆。

  馆内珍藏着张勇数十年来四处搜罗的滇剧文物,涵盖明末清初以来的剧本曲谱、牛街庄老艺人的服装道具和演出照片等。在张勇等人的精心经营下,滇戏博物馆成为大众了解、亲近滇剧的重要窗口。常有相关学者来此考察调研滇剧文化与传承,戏曲演员也在此交流演出,戏迷和游客们更是纷至沓来,感受滇剧魅力。

  如今,张勇已经77岁了,张春丽接过了传承滇剧的重任,成为博物馆的新馆长。张春丽自幼便跟着家人排练演出,对滇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师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玉珍。

  时代的变迁给滇剧传承带来了诸多挑战。张春丽认识到,现今娱乐方式丰富多样,人们的选择日益多元,而滇剧学习周期长且难度大,培养一名专业演员大概需要6年,演出收益却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现实下,吸引大众投身滇剧学习变得极为艰难。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张春丽仍然没有放弃。她和馆里邀请的专业老师,认真地将《杨门女将》《铡美案》《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传授给滇戏团的成员。同时,为了让滇剧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他们还积极排练新剧目。此外,张春丽还参与了“戏曲进校园”项目,将滇剧带进6所学校,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滇剧的种子,为滇剧的传承培养后备力量。

  牛街庄滇戏团是博物馆传承滇剧的核心力量,现有成员60余人。他们主要由村子里热爱滇剧的戏迷和少部分退休的文艺工作者组成,平均年龄50岁,其中年轻人不到10人。由于博物馆没有收益,运营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补助、张春丽一家的贴补以及滇戏团成员的支持,所以戏团的演员们都没有工资。大家平时都需要依靠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但只要戏团有演出任务,成员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参与排练和演出。

  24岁的张珂是滇剧第五代传承人,她深知,想要让滇剧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就必须进行创新和突破。作为年轻一代,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通过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宣传滇剧。她在这些平台上分享滇剧的精彩瞬间、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学习滇剧的心得和体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此外,张珂还尝试将滇剧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进行推广。她带着滇剧走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希望借助这个全国性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滇剧;她还与草莓音乐节的摇滚乐队合作,尝试将滇剧的传统唱腔与摇滚音乐的激情节奏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

  张珂运营的滇戏博物馆小红书账号,以新一代的视角展现滇剧的魅力,许多年轻人看到她的分享后,纷纷来到线下观看演出、了解滇剧历史以及体验滇剧妆造。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也慕名而来,将滇戏博物馆作为研学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深入了解滇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

  尽管有像张珂这样的年轻人为滇剧传承注入新活力,但滇剧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受众群体在逐渐缩小,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舞台上表演的,大多是老演员,其中几位著名的滇剧演员都已经七十多岁,稍微年轻一点、观众熟悉的演员年龄也在50岁左右,而更年轻的演员则很少被关注。

  为了吸引和留住年轻观众,张春丽一直在思考创新的方法。近期,来到滇戏博物馆参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然而很多人只是来拍照打卡,真正坐下来认真看完一出戏的人并不多。针对这一现象,博物馆想出了一些新办法。比如,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在演出《八仙过海》时,观众只要在演出结束后说出每个上台角色分别对应哪位仙人,就可以获得奖品。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增加观众对滇剧的了解和兴趣,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传承滇剧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张春丽有时也会感到疲惫和迷茫。她时常会想起父亲张勇,“爸爸生活很节俭,在小板桥买双皮鞋才舍得花五六十元,但每当剧团一出戏学完了要买行头演出,哪怕要花上万元,他也毫不犹豫地拿钱出来。”父亲对滇剧的热爱和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张春丽。

  现在,张春丽正教侄女张珂学一两场传承剧目,像《杨门女将》里穆桂英这一角色,她希望张珂能代替她在舞台上展现风采,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扮上戏装,唱几个精彩片段。张春丽坚信,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像滇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努力下能被年轻一代重新拾起,绽放出新光彩。

  云报全媒体记者 吴沛钊 通讯员 张丹

  广南八大碗 舌尖美味 心间乡愁

  在广南县,有一种独特的美食组合——八大碗。它不只是当地人餐桌上令人期待的传统佳肴,更凝聚着广南人浓浓的乡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魅力,饱含着广南人民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其中豆沙肉、千张肉、芙蓉、粉蒸肉更以各自的独特风味,成为广南饮食文化与乡土情怀的鲜活注脚。

  豆沙肉是广南八大碗中最具特色的传统菜。它那甜咸交融的独特风味,总能给食客带来耳目一新的味觉体验。制作时,选用肥膘肉切成夹刀片,裹上豆沙,平铺在碗底。随后,放入拌有果脯、糖等配料的糯米,上锅蒸制两小时。蒸熟的豆沙肉晶莹透亮,味美香甜、油而不腻,轻轻咬上一口,甜蜜与软糯在舌尖上蔓延开来,让人回味无穷。

  千张肉堪称八大碗中的明星菜品。精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焯水、上色、油炸等多道工序,五花肉变得金黄酥脆。炸好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整齐地码放在碗中,再铺上调制好的酸菜,放入蒸笼。在袅袅蒸汽中,肉香与菜香完美交融,散发出浓郁醇厚的香气。这香气不仅是美食的诱惑,更是家的味道,承载着广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眷恋。

  芙蓉也是八大碗中不可或缺的一碗。新鲜肉切成条状裹上面糊,放入滚烫的油锅中炸至微黄。刚出锅的芙蓉香气扑鼻,咬上一口,外酥里嫩,令人陶醉。芙蓉的吃法多样,可以直接食用,感受其原汁原味的香脆;也可加入汤中炖煮,吸收汤汁的鲜美,变得更加软嫩多汁,为整桌菜肴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

  八大碗里还有充满烟火气息的粉蒸肉,软糯的米粉包裹着鲜嫩的肉,在蒸制过程中,肉香与米香相互渗透,香气四溢;酥脆的脆哨,咬起来嘎吱作响,为菜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口感;香甜软糯的八宝饭中,多种食材相互搭配,色彩斑斓,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每一碗都承载着广南的风土人情,也饱含着广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广南八大碗不仅是美食,更是广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罗睿 许文娟

  曲靖西门街 时光巷陌 岁月留痕

  西门街上的糖画小摊。

  财神巡游、现场演出、印章收集活动……近日,曲靖市麒麟区西门街热闹非凡,游客们漫步在古街,打卡热门景点,品尝特色美食,参与精彩活动,沉浸式感受曲靖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门街是明代曲靖老城唯一留存至今的珍贵遗迹,曾是主要的街巷之一,周边糖行街、土主街、打油巷等街巷蜿蜒分布,600余年来沉淀着深厚的曲靖历史底蕴与地方特色,交织出往昔热闹非凡的市井图景。

  为保护和延续西门街特有的空间肌理和传统风貌,近年来,麒麟区加快西门街片区保护与开发,在“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城市更新模式下,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空间品质,将西门街打造成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麒麟区着力完善规划布局,对西门街、南门街、五福巷、打油巷等路段进行地下管网与地面基础设施的整体改造提升。秉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充分挖掘老建筑价值。赵越故居、陈家大院、民俗文化馆等摇身一变,成为科普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及研学基地,既留存了历史记忆,又拓展了文化传播功能。

  同时,麒麟区紧扣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招商工作。依托西门街独特的历史韵味和人文魅力,成功吸引众多餐饮、文娱等新型经营业态入驻。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精心打造一系列特色精品项目,不断丰富老街的文化内涵,使其焕发出新活力。

  如今的西门街,基础设施完备,居民与游客能尽享便捷舒适的现代生活;精致典雅的小院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处,诗意生活触手可及;餐饮娱乐各种业态蓬勃发展,夜幕降临后,此处灯火辉煌,欢声笑语不断,街巷满是烟火气;游客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汇聚于此,让西门街释放出全新的生机。西门街已逐渐成为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市民与游客携手共享的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延续着城市文脉,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雯 通讯员 赵会全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