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多地以实例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

发布时间:2025-02-08 22:08:01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月8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诸多工作部署中,农民增收被摆在首要位置。

  当前群众增收靠什么?今后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收入增长点在哪里?这是省委针对各地各部门提出的“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答好这些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对群众增收机制有着深谋远虑。

  近年来,全省多地也涌现一批促农增收的创新举措,会上,省委书记王宁借助实例分析点赞。

  “双绑”联农带农 “荒村”变幸福村

孟连牛油果 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联农带农机制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牵引。近年来,除了孟连“334”、蒙自“622”等联农带农机制外,全省各地也在因地制宜探索双赢的合作机制。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大荒地村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具备发展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当地蔬菜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原来这里就跟村名一样,荒得很,没产业,环境还差。”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村合作社理事长张林保说。

弥渡大荒地村的蔬菜大棚 秦蒙琳 摄

  转机来自于村里探索的联农带农新模式。2020年,大荒地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出资、社员入股的方式,成立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理事会,并与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组建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经营联合体。

  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参与生产并按协议分红;合作社将流转的土地以5亩为1个经营单位承包给社员进行生产。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机制,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合作社负责统一建设大棚和组织管理,农户负责种植,利润先提取3%给村集体、5%给合作社,再把剩余部分的80%给农户、20%给企业。这样的“双绑”机制构建了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

  在新的合作机制之下,管理实现“五统一”: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每季黄瓜生产销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由企业核算每户社员收益情况,及时公布、透明运行,大大提升了农户积极性。

  “过去,大荒地村民小组一年仅有不到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如今,村集体经济连年增长,2024年突破了20万元。经济发展起来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张林保言语中透着自豪。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发展“归雁经济”

  作为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昭通镇雄县总人口171万人,外出务工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镇雄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依托20万在外务工的纺织、五金行业人力资源这一大优势,打造了“1 3 N”返乡创业就业平台等多个“巢”,吸引百鸟归林。

  通过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镇雄亿联国际商贸城返乡创业就业示范街区等,进一步吸引了更多返乡创业就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

  新春之际,走进镇雄县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繁忙的流水线上,随着缝纫机不断发出的“嗒嗒”声,一件件防晒服从车间走向全国。

云南镇雄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 摄

  而在位于镇雄县以勒高铁站附近的五金高新产业园,工人们正熟练地切割、打磨、包装,一件件五金产品从正在“成长”的中国西南五金城里生产出来。

  首批入驻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的镇雄籍企业家吴长斌介绍,跟着自己从浙江返乡的“归雁”有50多人,公司用工高峰期有工人500人左右,大部分是镇雄当地的五金工,返乡创业能带动更多老乡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与家乡发展共赢。

  截至2024年11月底,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已吸纳2700多人就业,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吸纳1100多人。

  曾经以“劳务经济”闻名的人口大县,正在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盘活资源“招小商”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2024年以来,我省着眼促进农村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和农村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指导各地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和谐社区棒球就业帮扶车间,150多名搬迁群众正飞针走线认真学习缝制棒球,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筐筐棒球成品整齐摆放。

搬迁群众在泸水市和谐社区棒球帮扶车间里缝制棒球 李寿华 摄

  2024年以来,怒江州、泸水市党政“一把手”多次到广东、上海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和谐社区已有棒球加工就业帮扶车间的实际,精准对接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棒球加工项目。

  2024年10月,扩容后的和谐社区棒球车间正式开业,工位从73个增至153个,棒球月均产量从3.6万个增至5万个。

  “车间扩容,选工、培训等我们一样也不用操心,只管做好质量检查,打包外运就行。”我能商贸公司和谐社区棒球车间负责人母宇堂说,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棒球车间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目前,泸水市2024年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新建棒球缝合车间15个,盘活闲置经营性帮扶资产8000平方米,新吸纳搬迁群众819人就业。

  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精准匹配人岗需求促就业,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从楚雄彝绣到镇雄产业园,从“334”“622”到“双绑”共赢……云南多地以实例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随着更多类似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涌现,云南乡村宜居宜业、百姓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撰文:期俊军

  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昭通日报

  编辑:李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