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回乡见闻丨何爱花的幸福生活
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
女儿的车一到,再加上两个儿子的车,息县东岳镇乌庙村村民何爱花的家门口停了三辆汽车。
1月31日临近中午,何爱花忙着在厨房里切牛肉、腊肉等食材,她的爱人于启峰则在院子里剁起鸡肉和排骨。
“今天一大家子人吃饭,得提前准备。”何爱花早就算好中午吃饭的人数:女儿一家三口,大儿子一家四口,二儿子一家三口,加上她和丈夫,一共12口人。
这种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刻,对何爱花两口来说不算多。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女儿在县城里当老师,平日里都忙着自己的事情。
遇到这次机会,何爱花两口早早准备着,要让孩子们都吃得好,吃上家里的味道。
打开燃气,何爱花掌勺炒菜;烧起大锅,于启峰炖起鸡汤。不一会,饭桌上摆满了辣椒炒牛肉、白灼虾、小炒菌菇、火腿炒豆角等12道菜,桌子中间还放了一个排骨火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唠嗑。何爱花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好了、干啥都方便了。
2017年,何爱花两口盖起了三层新楼,楼里安装了空调、马桶、热水器,城里有的他们家都有,住着舒心。
“路好,交通方便,村里环境也好,现在变化太大了。”何爱花的大儿子如今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孩子放假还会专门带回来住上几天。
“我爱吃爷爷奶奶做的饭,每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回来。”何爱花14岁的孙子说。
子女都成家后,何爱花两口便不再外出务工,离家两三公里的地方,村里建设的梨树种植园成了两口农闲务工的地方,施肥、打药、摘果……一年都有活干。
于启峰算了一笔账:梨园务工费再加上自己家种植的十几亩地的收入,两口一年能挣个四五万元。
吃完饭,孩子们收拾完饭桌后,老两口开始到厨房里起锅烧油,“孩子们都爱吃炸麻叶、炸丸子和炸酥肉,炸点让他们带着。”
一家人围在锅前,大儿子烧火,二儿子和面,其他人你一言我一语,闻着油香,准备品尝即将出锅的美食。
何爱花的小孙子已经一岁多,小名叫作小麦子。何爱花抱着他站在一旁说:“孩子们大了,我现在都不用上手了,希望俺家的小麦子也赶快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