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遇见昌宁 | 非遗美食香 豆腐腌制忙
冬至过后,昌宁县迎来非遗美食——“哀牢卤腐”腌制的关键时期。走进大田坝镇,街头巷尾四处弥漫着豆腐的清香,家家户户趁着冬日暖阳,忙着腌制豆腐,传承百年的技艺与风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镇上的大街小巷,李菊萍便开始了忙碌而又精细的劳作。李菊萍是大田坝镇出了名的豆腐腌制能手,有着30多年制作腌豆腐的经验,每年都要腌制2000多罐素豆腐、油豆腐。因为她腌制的豆腐色泽鲜艳、味道香醇、开胃下饭,总有不少的回头客和她订购豆腐。
大田坝镇大田坝村老街四村民小组村民李菊萍说:“我做着两个品种,一种是油的、一种是素的,素的添酒,油的添菜油,就有这个区别,其它作料都一样。每年做两千多罐,素的做一千六七百罐,油的做五六百罐,多数我都是卖回头客,吃了以后又回来拿的那种。”
大田坝腌豆腐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是哀牢古国时期哀牢王室御用菜谱中的一道特色食品,被誉为“哀牢卤腐”。它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必须精选当地优质黄豆和辣椒,使用当地的龙井水做的豆腐,采用保山本地烧制的土罐腌制,且腌制时间最为关键。
“农历十月半开始做起,冬月、腊月这三个月,除了都不能做,腌出来也不好吃了,就这三个月是黄金三个月。”李菊萍说。
在李菊萍家的豆腐加工坊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已经腌制好的和正准备腌制的豆腐。她介绍,大田坝豆腐腌制一般要经过做豆腐、晒豆腐、捂豆腐、拌豆腐、腌豆腐五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晾晒和发酵时间的把控、作料的配比等都非常关键。经过李菊萍师傅的允许,我们记录了大田坝腌豆腐制作的整个过程,详细了解了这道特色美食的制作工艺。只见她先在一个瓷盆里倒入50度的包谷酒,将经过发酵的豆腐放入酒中浸泡三四分钟,再将豆腐夹入另一个盆中,放入辣椒、草果、胡椒、茴香、盐等配料,然后进行充分搅拌,确保每一块豆腐都被配料均匀包裹,然后一块块依次放入土罐中压实,加入姜块,最后用配料封口,加入酒或油腌制两个月后即可食用。
李菊萍说:“两月以后是可以吃了,但不是最好吃,最好吃要到半年以后,腌六七个月以后,那时最好吃。”
在大田坝镇,家家户户都有腌制豆腐的习俗,有的是自己家做自己家吃,有的群众则依托大田坝的气候和资源优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将“哀牢卤腐”这一特色美食作为一项产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哀牢卤腐”知名度。李松是大田坝镇豆腐制作的第一大户,他传承和发扬了大田坝豆腐的制作技艺,每年制作黄豆20多吨,产品在省内外都有销售。进入冬季,李松的加工厂内每天都有新鲜的豆腐出炉,每天都要腌制大量的豆腐装罐储藏。
“我们大田坝豆腐每年冬季都在做,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在做,我们家做着三个品种,一个是油豆腐、一个是素豆腐、一个是豆豉,销出去的评价比较好,男女老少都喜欢吃,我们合作社销售收入每年在200多万元。”昌宁县乡富华荣鑫泡核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松说。
随着豆腐产业越做越大,有的群众为了省去做豆腐、晒豆腐、捂豆腐等繁琐工序,直接到厂里和李松买捂好的豆腐回家自己腌制。
“哀牢卤腐”这一道非遗特色美食,其腌制的技艺承载着当地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商产业的发展,这一传统美食也逐渐走出当地,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和美食爱好者的青睐。大田坝镇中心学校将昌宁县乡富华荣鑫泡核桃专业合作社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加工厂,观摩学习并亲自体验豆腐腌制过程,让这一非遗美食得到传承和发展。
大田坝镇中心学校教师张镇昌说:“大田坝卤腐是我们远近闻名的非遗传统美食。大田坝镇卤腐加工厂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厂参观、观摩、体验,学习的目的是,让我们的传统美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如今,“哀牢卤腐”这一非遗美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香飘四方,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美味桥梁,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品味这浓浓的乡愁味道。(记者 刘子安 罗宁姣 通讯员 寸晓艳 李玉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