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新观察|让研学真正“游有所研”“旅有所学”
近日,随着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开启寒假模式,研学游市场也开始升温。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这种走出校园、融入自然与社会的研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发展,研学游市场快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清华大学校门口,不到十分钟,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支研学团队打卡拍照。由于学校不对旅行社、研学团开放预约,因此所谓的清华、北大校园深度游,也就变成了“到此一游”。
像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日前,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指出,研学市场中部分研学产品既无“研”也不“学”,活动设计粗制滥造,缺乏真正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
如何治理这些研学游乱象,推动研学游回归其本来的目的?除了加强监管之外,还应该多方协同发力。
“名校游”之所以变为“校门游”,除了盲目追逐名校的光环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学产品过于单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研学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力度,鼓励文化、历史、科技、体育、自然资源等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优质研学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主题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优质研学旅游基地。
有游无研、研而不学都不是好产品,研学机构应在产品升级上发力。日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北京市旅行社组织或承办未成年人研学旅游服务规范(3.0版)》,要求旅行社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有针对性设计开发研学旅游课程,以各学段各年级教学内容为参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精选主题,确保“游有所研”“旅有所学”。
此外,学校和家长也应转变观念,不要过于迷恋所谓的成绩,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研学项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踏上旅程,主动探索、用心记录,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提升。(王敬照)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