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到这行字时,体内各色各样的细胞正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视网膜细胞将捕捉到的光线转为神经信号,大脑细胞接收信号后进行处理与理解,肌肉细胞让眼球转动、手部操作手机等动作成为可能,心脏细胞、红细胞等则负责保持你的营养与氧气供给……
为什么细胞们能够各司其职,不会发生混乱或者“越权”?这一切都得益于一类“指挥官”:非编码小RNA,简称小RNA。它包括miRNA、siRNA、piRNA。前两种小RNA相关的科学发现已摘得了诺贝尔奖,申恩志团队的最新成果,则与人类最晚发现、相较最为陌生的第三种piRNA有关——
北京时间2025年1月15日24时,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RNA cleavage by PIWI Argonaute”的研究成果。他们看清了“RNA剪刀”切割全过程,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即MILI蛋白)的结构以及它如何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38-1
01
DNA说明书
诺奖垂青的RNA指挥官
无论是这几年风头无两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还是常青的星座解读,我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自带了“说明书”,它就在我们身上,在每一颗细胞的染色体里:DNA(基因组),即遗传信息。你从“身体发肤”中取出任意一颗细胞,都能获得这本“说明书”。因为同一个人、同一个生命体的所有细胞,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同样的DNA基因组。
虽然细胞们手上都有这本完全相同的说明书,但它们却能做不同的事情,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的细胞负责保证你的呼吸,有的细胞则负责让你可以思考。这是怎么办到的?
原来,细胞们只会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有关的部分进行“阅读”,然后完成相应的使命。而负责精准调控细胞该“读什么”的,正是一类“指挥官”:非编码小RNA。
这个名字看着有点拗口,其实非常好理解。回到我们的中学课本“中心法则”的定义: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往,我们常常提到的RNA,参与的正是这种蛋白质编码的过程。而非编码小RNA,名符其实,是一类不直接参与蛋白质“转化”的RNA;因为它们在长度上特别短小,所以叫作“小RNA”。
它就像一个小小“指挥官”,引导细胞阅读DNA基因组“说明书”中“该读”的部分,允许每个细胞只选择与自身特性相关的一些基因来表达、产生特定的mRNA、再把这些mRNA翻译成蛋白质,从而确保不同细胞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发挥其特有的生物学功能。
这个过程,其实是“家族事业”。如前文所述,非编码小RNA有“三兄弟”,包括miRNA、siRNA、piRNA。miRNA告诉细胞不要读某些部分;siRNA帮助细胞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piRNA在生殖细胞中特别重要,帮助保护细胞不受坏信息的干扰。“三兄弟”一起协作,保障了细胞阅读的正确性。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第一位miRNA的发现者Victor Ambros因描述了这种新的基因调控途径,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早一些,在2006年,Victor Ambros的学生Craig Mello,也因为siRNA的发现(它所介导的RNA干扰机制是一种基因沉默现象)、被授予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果你看过PI申恩志的履历,或许会对Craig Mello这个名字有些眼熟:他正是申恩志在麻省大学医学院做博后期间的导师。而申恩志自那时起延续至西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对象,就是这个家族中最晚被发现的“小兄弟”:piRNA。
2019年11月5日,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Craig Mello做客了西湖大学的西湖名师论坛活动,讲述了RNA记忆和遗传与不朽之谜的故事。
02
piRNA:
若想“生生不息”,与它息息相关
2006年,人类发现了piRNA;然而直到9年后,申恩志开始博后工作时,这类小RNA身上依然充满着未解之谜。
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piRNA在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和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谓的生殖细胞,就是精子与卵子。
大家也已经知道,它像个保家卫国的“战士”——piRNA的重要功用之一,是充当“RNA之剪”,专门在“有害”的RNA上来“一刀”,让它无法再发挥功用。
要了解这把“剪刀”,涉及到两个新角色:转座子和PIWI蛋白。
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序列中参与到编码蛋白的DNA仅占2%,其余区域都不参与编码。更惊奇的是,其中有一类特殊的DNA序列,具有在基因组内自主复制和移动的能力,可能“跳”到同一个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也可能“跳”到不同的染色体上。这种会“跳跃”的序列,即转座子,它在DNA中的占比达到了50%。
具体来讲,有两种转座子。一种是“剪切-黏贴”的DNA转座子——从原有位置直接剪切下来插入到新的位置。另一种是“复制-黏贴”的逆转录转座子——原有位置的转座子DNA转录为RNA,再逆转录成新拷贝的DNA插入到基因组的新位置——这种转座子更为常见,在整个基因组中占到了40%以上。
总之,转座子在混沌的基因池里不断地游荡,带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序列跳跃定居。这种随意的“跳跃”与插入,会给基因组造成不稳定、导致疾病,因而转座子一度被称作“垃圾基因”。尽管科学家们已发现,这些由转座子产生的新突变,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对物种进化可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不改变大面上它依然是有害的。
piRNA的刀锋,正瞄准逆转录转座子的RNA。这类转座子需要历经“DNA-RNA-DNA”的过程才能在新位置定居,而piRNA能在它尚处于RNA阶段时候,就识别出对方,“砍”断RNA,使得后续的转录和插入化为泡影;换句话说,piRNA就像个保家卫国的“卫士”,也像一种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有害的转座子,将对方“灭活”,从而保卫生殖细胞。
不过,仅仅是piRNA,是无法完成这场战斗的。事实上,所有非编码小RNA都需要一位“帮手”与之结合,来完成工作。对于piRNA而言,它,就是隶属Argonaute蛋白的PIWI蛋白。
piRNA与PIWI蛋白结合后,成为一个复合物,会与特定的RNA结合,发生“剪刀”式的切割。PIWI蛋白就是那把具体的剪刀,可以根据piRNA的“指示”,在特定的RNA(即我们所称的靶标RNA)的中间来一刀。
申恩志给我们详细解释了这个过程。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缩得无限小,进入细胞里面近距离观察“piRNA PIWI蛋白”找到目标RNA并结合的全过程,会发现它很像拉拉链:RNA是一条长链,而piRNA PIWI蛋白的复合物会先从RNA的一端开始,一个个“齿”结合上去,逐步确认面前的这个RNA就是它找的目标,当拉链拉到头后,就会在这条拉链中间剪断,使之不再能运作。
当然,“拉拉链”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况,具体这些piRNA“战士”如何能找到想找的RNA?它和PIWI蛋白如何能具体办到“剪刀”的功能、如何实现了“保家卫国”?人类依然知之甚少。
03
柳暗花明终有时
2015年,被piRNA未解之谜深深吸引的申恩志,投入了麻省大学医学院RNA治疗研究所、诺贝尔奖得主Craig C. Mello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也从原本的衰老转向了要从头开始学的piRNA。那时候他不曾料想到,这条探索之路一走就是十年。
难点在哪里?首先是如何实现人工表达获得PIWI蛋白。一方面,这类蛋白存在于生殖细胞中,而像卵子精子这样的生殖细胞,本身就很难人工表达获得;另一方面,就算获得了,PIWI蛋白上可能也已经结合上了piRNA或者其它RNA片段(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很难获得纯PIWI蛋白。
从博士后到2019年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申恩志和他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研究小RNA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理。本文一作之一、博后李之清,是申恩志在西湖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尝试了不同的细胞表达体系,结果都是失败的。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尝试,直到2021年,“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他们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有切割能力和活性的PIWI蛋白,终于搭建起了全新的实验研究体系,为整个piRNA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难点接踵而至。拱门上关键的“拱顶石”虽已取得,但回到过程本身,RNA被切割的过程变化迅速、高度动态,我们如何看得清?
申恩志团队想到了生命科学的“超级显微镜”:结构生物学。在这个领域,西湖大学拥有一批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他立即联合同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建平团队,制定针对性的策略。还记得拉链的比喻吗?既然单看一条“拉链”难以看清,那么就分步骤,从短到长、把不同长度的“拉链”(即RNA)都“拉”一回,综合观察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研究人员获取了PIWI-piRNA二元复合物,分别与不同长度的靶标RNA结合,分步解析瞬息万变的切割过程。
略去复杂的专业性过程不表,总之,他们观察到了一系列构象,并识别出了MILI蛋白三种不同的过渡状态:开放(即打开)、中间、关闭(即锁定)。比拟来说,在辨识和结合目标RNA过程中,MILI蛋白就像一只手,先逐渐张大,然后握住目标对象,最后完成切割。同时,他们发现和鉴定了新的RNA切割催化中心关键位点。
图1:piRNA结合靶向RNA分子的动态变化过程
图2:切割RNA的关键位点鉴定
更进一步,他们还发现了GTSF1小蛋白的存在,能加速这把剪刀“闭拢”、完成最后的切割。GTSF1是一种保守的配子细胞特异的锌指蛋白,对于piRNA的功能和多种生物的生育能力至关重要。
当然,这个格局庞大的叙事远远还没有讲完。申恩志的脑海里,有一幅关于piRNA的清晰“行动纲要”。
“我们最终目标还是更好地理解这种小的调控型的RNA的机制,以及它的生物学功能,并希望能够更好地把这种机理理解变成实际的应用。”本质上,RNA正是一种核酸;近些年,新冠核酸疫苗、核酸药物的出现,让申恩志这样致力于挖掘核酸背后机理的科学家,看到了转化应用的曙光。
其实,围绕piRNA这个核心兴趣点,这次“对症下药”的解结构,仅仅是申恩志“破题”此类小RNA的研究手段之一。如他的官网主页所述的,这个课题组致力于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生物信息学和遗传学等),来研究非编码RNA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以及在重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申恩志团队
在这次的研究中,除了吴建平,你还可以在署名栏中找到另外2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PI——同在生命科学学院的甄莹和黄晶。申恩志说,关于这个课题,他和这两位同事分别讨论过进化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问题。尽管本次没有擦出“火花”,可谁又能说,其中没有埋藏今后的科学灵感呢?
申恩志一直记得博后时初识piRNA的心路历程,特别像在爬山,起步于好奇,而后发现这条路越来越长、越爬越惊奇,一眼看不到头。在逼近极限的时候,突然,能慢慢看到山顶,感受大自然色彩之美。
这艰难而漂亮的一役,增强了师生们继续在piRNA世界中探索的信心。此刻,他们已然向着下一座山、再下一座山,进发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