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先尝后买,脑洞可以更大些
东西好不好吃,尝尝才知道。如今,不光是食品,技术也能“先尝后买”。
前不久,天津市天安博瑞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了“多运动目标跟踪方法”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企业可以在免费使用1年后,根据使用情况再付费转化,这也是我市首个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的案例。“从了解政策到签约,一共只用了18天。”“先尝后买”,表面看“尝”技术的是企业,往深处想,却是校企双方两头儿甜。
从使用者角度看,把技术先用一段时间再付费,能更精准地估价,免去了“盲买”的后顾之忧。对研发者而言,学校和企业节省了磨合时间,专利的效果可以在产业中进行验证,让知识产权变成有价值的生产力,许多“躺”在书架上的成果,能更快走向生产线。对这种模式也有人担心,万一技术没有产出预期成果,企业“只尝不买”怎么办?其实还有保险来兜底。经相关部门或专业机构认定为专利无法实施或者专利转化失败的,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如此一来,科研团队卖得放心,企业也“尝”得安心。
把技术变成产品,科技成果转化这条路从来不是坦途。让书架上的技术“一跃”成为货架上的产品,“转”的办法就要多一些,脑洞开得大一些。
用不同的视角看转化,思路一转弯,往往能找到全新打开方式。从买卖人的视角看成果转化,首先要把产品亮出来,顾客看得见、摸得着,自然买得踏实。遵循这个思路,除了“先尝后买”,有的高校还与政府合作,开起了“科技成果超市”。超市里有成果实物展示、活动路演,也有线上“一站式的网络服务平台系统”,不同领域前沿科技项目抱团展示,让好技术尽快找到好企业。
有人在线下“开超市”,有人在线上“当红娘”。当视角从商人变媒人,转化的路子更宽了。在京津冀成果网,三地科技部门把各自的供需清单实时发布,求转化的、找技术的也跟着聚到一起,“牵手”变得更快更准。有的企业把技术需求一发上网就接到了高校寻求合作的电话,有的则成功拿到了融资贷款。脑洞进一步扩大,若是把成果转化看成接力赛呢?能不能尽快抵达终点,接棒的速度很重要。让技术与需求“零距离”对接,有高校科研团队进驻科技小院,农民需要啥,团队就研究啥。有产业园围着院士转,属地、高校联手改革,把院士的研究院建到了产业园里。依托科研团队上百项发明专利,园区引聚来多家上下游企业,科技链与产业链相通,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成果转化的视角其实很多,但脑洞开得再大也要与实际相贴合。不同城市、不同企业、不同科研机构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发挥自身优势,盯紧市场需求,多些因地制宜的创新,多些脑洞大开的跨界合作,实验室里的科技之花会在生产线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杨建楠)(杨建楠)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