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江源观察】科技为媒 融合有道

发布时间:2025-01-14 03:11:02

原标题:【江源观察】科技为媒 融合有道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结项名单,青海“优秀传统剧目线上线下融合展演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专家验收,予以结项。该项目聚焦数字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演艺的边界,有效探索艺术经典线上线下融合展演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便捷、多元的观赏选择,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科技赋能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升级、提质的重要路径。借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青海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从现实舞台转移到手机屏幕,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大放异彩。像青海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过去只能在当地的小作坊或是集市上偶尔展现,如今通过精美的线上视频、3D展示等形式,就能清晰地看到手艺人的每一个精巧动作,“触摸”到青海传统文化的温度与质感,而融合理念也让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如虎添翼。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把青海独特的民俗文化融入创意文创产品之中,将文化元素用到日常用品上,如土族盘绣元素的抱枕、丝巾、饰品,用青海美食制作的冰箱贴等,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不知不觉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参与者。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地区,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青海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址,如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等,这些遗址见证了青海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明发展;传统艺术包括彩陶盆、热贡艺术、卷轴唐卡、酥油花,各民族的传统歌舞、服饰、节日,还有神话传说、史诗、民歌……青海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可感可知、活态的文化,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源。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讲,通过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方式拓展了传播渠道,让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越燃越旺。

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如何继承传统、再造传统。问题在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什么、批判什么,对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什么、发展什么。笔者认为,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大家爱看、爱听的新文化形态,让更多人知晓这些文化瑰宝。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传播策略,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让青海的优秀传统文化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一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将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换为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等便于传播的数字资源。二是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再生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数字科技”,为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创造更多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不断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实践,才能展现其蓬勃生机和活力,只有满足服务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才能彰显其重要价值和魅力。一方面,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目前智慧博物馆在多地发展迅猛,青海也尝试用新技术将文物活态化,让文物更富生命力。我们在博物馆内,还可以探索通过AR技术观看历史文物的制作过程,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等,让人们通过多种感官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通过交互式技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互融合,比如可以让人们穿上传统服饰,不仅能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也更能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在这条以科技为助力、融合为手段的传播道路上,除了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年轻人的传承热情,让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间稳稳传递下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杨燕玲)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