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 | 海南省琼剧院一级编剧陈涣:慢“熬”琼剧好故事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陈卓瑶
2008年,陈涣第一次来海南。从家乡福建出发,坐在闷热的大巴车里颠簸了一天一夜终于抵达。舟车劳顿之苦,让他直呼“再也不想来”。
没想到一年后,“结业后到海南”,导师一条6个字的短信,把陈涣的命运和海南扭在了一起。那时,他已步入不惑之年。
陈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式伟 摄
当时,陈涣刚结束上海戏剧学院高级编剧研修班的进修,他的导师把他推荐到海南省琼剧院,没听过一句琼剧的他选择听从师命。收到短信后,他赶紧上网搜了一段琼剧,乍一听,唱腔、音律和闽南语剧种相似,有着多年潮剧编剧经验的他心里有了底,携家人搬迁至海南。
陈涣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来海南的,他要在“历史缝隙”里创作琼剧故事。何为“历史缝隙”?陈涣解释,就是以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件为框架,在情节、细节中融入合理的文学想象。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来海南那几年,他一头扎进史料堆里,研读、搜集、整理,试图构建一个海南历史名人谱系。随着查阅的资料越来越多,丘濬、海瑞、冼夫人等历史名人登上了他心中的舞台。
创作剧本不是“搬运”史料,陈涣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要写别人没写过的,要写历史书上读不到的。动笔前,他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构思,这个过程有时甚至长达十几年。他反复琢磨有限的史料,用心捕捉和打磨,让笔下的文字“跌宕起伏、触动人心”。
2024年1月7日晚,琼剧《三朝巾帼》在海口首演。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在创作琼剧《三朝巾帼》时,陈涣精心设置了冼夫人与持不同政见者激烈争论的场景,以展现她的智慧;在创作《路博德》时,他设计了一头一尾两次烧船的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在《布衣卿相》中,他用一个虚构的要挟太皇太后的情节,展现丘濬有胆有识的一面……
作为一个外地人,陈涣在写琼剧的过程中,还要克服语言障碍。他的方法很简单,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他经常向身边的同事请教,“这个词押韵吗?”“这句话唱得顺吗?”久而久之,他摸清了海南话的韵律。
作家路遥曾说,文学作品是靠苦熬来完成的。其中的艰辛,只有“熬”着的人才能体会。多少次,陈涣深夜一个人坐在窗前,重构、重写、修改。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些出现在史料里的海南先贤给了他力量,“他们开疆拓土、为民服务、惩恶扬善,这股正能量给了我前行的动力”。
转眼来琼十五载,陈涣自称“天涯摆渡人”。他笑着说,自己和路博德、冼夫人、苏轼、黄道婆一样,都是“异乡创业人”,同有一股闯劲、一份乡愁。写剧本时,他把自己当作一位台下的观众,融入其中。在把历史转化为戏剧的同时,他也把海南文化“摆渡”至更广阔的天地。
“海南待我不薄!”说起这15年的海岛文艺生活,陈涣感慨,海南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资源。目前,他正在筹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琼剧大戏;同时,他还准备创作鹿回头、搜书院、海南华侨等主题的琼剧故事。他说:“海南故事写不尽、道不完,希望通过琼剧艺术,让更多人了解海南文化。”(刘晓惠 实习生 陈卓瑶)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