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古以来便承载了太多,从为国家粮仓贡献一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依然辛苦劳作却难以摆脱困境的现实,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而今,就连原本的医疗保障,也好似成了部分人的负担,不得不放弃。
一、从“10块”到“400块”,医疗负担的沉重
还记得最初的新农合吗?这是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推广到全国的一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当时,农民个人只需每年缴纳10块,国家再补贴20块,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这制度一出,大多数叫好,因为新农合的确让农民的医疗有了一定的保障,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
然而短短20年间,这份希望的代价却变得越来越大。到2024年,新农合的个人缴费已经涨到了400块,翻了40倍!这也许是唯一一个涨幅跑赢房价的吧。
也许,对于有钱人来说,这点钱实在不算什么,但对于年收入只有两万多的农民来说,这绝对是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每人每年400块,四五口人就是几千块,这对许多农民家庭来说已经接近“承受极限”。
网上信息,有报道指出,从2019年到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累计断缴人数达到了4000万人。为什么?因为某些人可能觉得不多的400元,但对许多农民来说负担已经太大,不得不放弃参保。
不然谁会不想给自己一份保障。
二、农民真的没贡献吗?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工业化,为了城市发展,农民长期被强行固定在土地上,户籍制度限制了他们的流动。
在那个年代,农民不仅要交公粮、农业税,还要承受“工农业剪刀差”的压力。所谓“工农业剪刀差”,就是国家用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再以高价卖给城市居民。这种方式确实帮助国家积累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但农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直到2006年,农民才不用“交公粮”。但另一个“剪刀差”却始终存在——那就是收入有差距。根据统计,202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691元,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不到。
过去20年,农民的收入增幅远远跑不过城市居民,更跑不过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农民的相对购买力在不断下降,生活其实是在“被动退步”。
三、医疗保险能否并轨?
医疗是一个看似公平却暗藏分层的领域。中国的医保大致分为三种:公务员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前两者覆盖的是城市里的“优质客户”,比如企业职工、公务员等,这部分人的收入稳定,缴费高,报销比例也高。而城乡居民医保,主要覆盖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老人。这部分人群收入低,缴费能力差,保障水平自然也低。
而且,前两者的个人缴费部分是进入个人账户的,这笔钱即使不用,也还算自己的;但城乡居民医保却是统筹账户,钱一旦交了,就变成“大锅饭”,和个人再无关系。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农民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更不合理的是,不知哪个想出来的,自2025年起,对于未在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了3个月的固定等待期,每多断保一年,等待期还会增加一个月。这意味着断缴人员在重新参保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享受到医保待遇,增加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此外,断缴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通过新农合报销,需个人承担。既然交一年保一年,过期清零,为何又来个“等待期”?
还有,相比之下,城市职工医保缴费增长7.5倍,而农村居民医保则飙升了40倍。这背后反映的绝不仅仅是“通货膨胀”问题,而是制度设计中的“城乡不平等”。
四、农民的难处
有人可能会说:“农民为什么不进城?苦一代人,幸福几代人!”但进城真的那么容易吗?
进城意味着他们要抛弃土地,但土地是他们最后的“安全网”。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对他们来说如同天堑,农民进城后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甚至沦为城市的“边缘人”。
农民的下一代即使进城打工,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城乡之间的鸿沟不是一代人就能跨越的。
农民为国家贡献许多。从粮食到工业化,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农民始终是社会的稳定器。改革的红利他们享受得很少,却承担更多的代价。如今,国家日益强大,财政收入充裕的时候,是不是该给农民多一点温暖。
能不能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医生到农村工作,能不能增加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医疗投入,逐步实现城乡医保并轨。能不能完善农村养老和收入保障,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水平低得可怜,有些地方每月还不到200元。是否应该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水平,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
五、善待农民,善待社会的根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就没有我们的饭碗;没有他们默默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城市繁华。从工农业剪刀差到如今城乡医保的鸿沟,我们对农民的亏欠已经太多了。
不要现在能吃到进口粮食就忘了农民的辛苦劳作,何况他们仍然是我们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一个社会的公平与否,不仅看它对强者多宽容,还要看它对弱者多温柔。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对农民好一点,就是对中国好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