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我在“乡野”守国宝 两代文物人的“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1-11 18:11:13

原标题: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我在“乡野”守国宝 两代文物人的“薪火相传”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王小英)1990年,26岁的白京平来到甘肃省庆阳市的北石窟寺,成为一名石窟“守护人”,今年9月底,他即将退休,而他的徒弟韩增阳,则接过接力棒,继续做好石窟的“守护人”。

两代人就这样“薪火相传”,在“乡野”做了石窟的“守护人”。

北石窟寺

当了34年的石窟“守护人”回望全是不舍

今年9月底,北石窟寺的讲解员白京平就要退休了。

1990年,26岁的白京平来到北石窟寺工作,如今已过去34个年头。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覆钟山下,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不断增修扩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石窟寺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的南石窟寺均由同一人所建,因两窟一南一北,是一对遥相呼应的姊妹窟,故由此得名。

白京平

“刚来的时候,交通很不便。有人来参观,我就帮大家开门、带路,叮嘱大家不要触摸石窟等,是个实实在在的‘看护人’。”白京平说。

本以为只是看护,结果刚工作没几天,白京平就受到了刺激。前来参观的人向白京平询问关于石窟的问题,结果白京平答不上来。对方说,你是这个单位的,“自家”的东西怎么能不了解。

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刺痛了白京平。他的专业是矿场基建,对石窟保护和石窟的历史的确是很陌生。

为此,他开始查资料,学习研究北石窟寺,从石窟建造历史到每个窟的来历,甚至是石窟中涉及到的佛教知识。

如果有专家学者来石窟参观考察,白京平就一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边向他们学习请教。

就这样,晚上查资料整理学习,白天尝试给参观者讲解。这一讲解,就是30多年。2006年,他还到西北师范大学读了博物馆学专业。

“讲解,其实是双向交流和沟通,参观者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遇到不了解的,下班后就继续查资料研究。”白京平说,为了让讲解更生动,他还研究讲述方式,让讲解更加生动,在他看来,讲解弘扬与做研究还是有差别的。

他的讲解水平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早在2011年,他就曾帮香港考古学会组织的研学团队做过5天的讲解。

在讲解之外,他开始研究石窟保护,对石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白京平回忆,北石窟寺是沿壁开窟,很多都是在石头上刻出来的石雕造像,不同于敦煌莫高窟的木胎泥塑造像。这种石窟在建造时,需要工匠一点一点地凿出石窟的空间,并凿出石龛佛像。当初他刚来北石窟寺时,有些石窟还尘封在地下。“目前的地面,要比过去下降了50公分左右,有些石窟才完整地露出全貌”,至于再以下是否还有石窟,则未可知。

工作了30多年,如今即将退休,白京平说:“虽然刚来时,工作条件艰辛,但真正回望,内心全是不舍。”

窟来了年轻人 他当起了年轻人的启蒙老师

2016年,1991年出生的韩增阳正式考入北石窟寺,成为一名文物守护者。

他是河西学院历史学专业的,来石窟报到时,恰好是白京平来接他。来的路上,白京平对他说,既然来了北石窟寺,就和北石窟寺结下不解之缘了,以后就要好好干工作了。

韩增阳(左)和同事在工作中

“白老师,是让我对北石窟寺的认知从‘0到1’的启蒙老师,”在韩增阳看来,白京平好学、爱钻研,更是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老前辈,白京平承担了北石窟很多重要的讲解。

韩增阳待的第一个部门恰好是白京平所在的部门。两人的师徒情缘就此开始。

随着韩增阳等年轻人的加入,北石窟寺的保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简单看护,到后来开始进行干湿度测试,再到后来更为科学的研究保护,石窟保护越来越专业。

2017年,北石窟寺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后,北石窟寺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监测内容也从单一的、手动的变成了有针对的、系统可操控的,逐步建立了适合北石窟寺的监测体系。同时北石窟寺开展的抢救性保护研究、数字化保护等文物保护的课题和项目工程也越来越多。

薪火传承 一老一少共护国宝

众多石窟中,白京平最喜欢165窟。第165窟位于北石窟寺主窟群正中,开凿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是北石窟寺主窟群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代表洞窟。这也是白京平眼中北石窟寺独具特色的石窟。

韩增阳则最喜欢222窟。此窟开凿于唐代,四壁均开龛造像,显示出了唐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同时造像的形态也反映了唐代人民的开放包容。

二者喜欢的石窟虽然不同,但冥冥之中,却有着说不定的缘分。

白京平(左)和韩增阳(右)

从早期的石窟看护人,到现在的石窟守护新生力量,他们眼中全是石窟保护的那些事。

守护了一辈子,白京平看到年轻人加入,他觉得未来北石窟寺的保护会越来越好。

“新来的年轻人,他们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再加上他们在石窟的实践,肯定要比我们这一辈人要强很多。”白京平说。

韩增阳则用“择一事,终一身”来表达自己的坚守。

一老一少就这样薪火相传,在“乡野”中守护国宝。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