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工农大众脱节了》(2025-01-07 17:17:27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杨虎)一文。
文章谈到:“……,当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毫无关系,工农大众基本陷入失业贫困状态,即‘灵活就业’状态,丧失了一切生活保障,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对他们没有丝毫帮助时,社会主义的根基确实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削弱,工农大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却无法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实惠,这与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
事实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由于许多人在认识公有制时仍然按照“谁所有谁受益”的产权原则来探讨公有制的性质和特征时,事实上已经陷入了产权的误区。
在《适应按劳分配公有制生产模式的经济范畴有那些?》一文中,我说明了适用于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生产模式的18个经济学范畴。这18个经济学范畴,基于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一一劳动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劳动人”。
当我们说到劳动者这一概念时,它包括了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的小生产(例如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一一即劳动力所有者和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劳动所有者。第一种劳动者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生产方式;劳动力所有者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这里的劳动者是雇佣劳动者;劳动所有者则是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这时的劳动者是主体劳动者或报酬劳动者,他们是以社会主义生产主体出现的。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区别,就是“劳动人”与“经济人”。
“经济人”的概念来源于斯密,它是资产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的抽象,其本质特征是追求盈利最大化。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以这个“经济人”为默认前提的。从资产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出发,一方面我们可以形成资产所有权、产权制度、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按资分配、资产实体、资产阶级法权、业主制、股份制等一系列范畴;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以资本为基础的工资、成本、盈利等范畴体系。
“劳动人”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它是劳动所有者或工本所有者的抽象,追求的是盈余(消费价值)最大化。社会主义经济学或劳动阶级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以“劳动人”为默认前提的。从劳动所有者到劳动所有权,从劳权制度到劳动阶级法权,从按劳分配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从劳动实体到工分制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以工本为基础的公资、成本、盈余等范畴体系。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其根本区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因此,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征的关键是要清楚地认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所引起的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的根本变化、引起的生产主体及权利要求的根本变化,引起的经济实体性质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基本区别是实现了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那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第一个变化是:单纯的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劳动者在占有自己劳动力的同时成了资产所有者。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单个劳动者作为资产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独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单个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是独立完整的。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或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每二个变化是:由于生产资料是公共所有,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的(至少在同一个企业,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劳动者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方面存在着差别,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或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第三个变化是: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单个企业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⑵;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方式存在,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在劳动所有方面都是独立的,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条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只能以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以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或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由于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社会生产主体;由于它消除了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别,它使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直接表现为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动所有权包括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也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权利。因此,传统公有制的本质就是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传统公有制的建立本质上使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成为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认识,并没有走出产权的误区。例如,在改革中,我们对公有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这一说法所以流行,是因为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谁投资谁所有”的产权观念上,而完全不了解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为了消除资产者的主体地位,为了消除产权存在的根据,是为了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利益要求,是为了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所以不能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或工本生产方式)的大门,反而陷入了产权和资本的误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着眼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变化和特点。劳权社会主义理论的基于正是建立在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三个基本变化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革命,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消灭原有的资本生产方式,包括消灭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产生产权形成的基础,从而能够确立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地位,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创造现实条件。但是,人们在观念上并没有能够走出产权的误区,站到劳动者的立场上来认识公有制作为劳动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性质和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