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县两会 | 三亚政协委员建言:探索三亚特色海洋牧场模式 培育蓝碳新质生产力
“建设海洋牧场不仅是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更是扩增海洋碳汇、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1月9日,在政协第八届三亚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东升代表九三学社三亚市委会,带来《关于培育蓝碳新质生产力 推动三亚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政协第八届三亚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记者 刘子榕 摄
据统计,我国现已建成的海洋牧场每年固碳量约达19万吨,其中每吨藻类固碳约1.1吨,每吨贝类固碳约0.33吨,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604亿元/年,远超海洋牧场直接经济收益319亿元/年。目前,三亚市已建成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等四个项目,并有三亚东西瑁洲海洋牧场等三个项目正在建设中,还有一个项目正在筹划。
对于蓝碳专项调查研究,三亚当前存在碳汇资源本底不清、发展基础薄弱、针对蓝碳资源的调查评估尚不全面系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牧场碳汇项目的开发。同时,也存在着建设管理存在不足、发展模式单一、技术支撑不足、监测监管体系不足、交易机制不完善等现状。
对此,张东升建议,首先要摸清碳汇家底,夯实发展基础。系统开展三亚市海洋牧场碳汇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掌握海草床、海藻场、 渔业贝藻、珊瑚礁等碳汇资源状况,掌握海洋碳汇基础数据,查明碳汇能力及增汇潜力,为绿色养殖和优化养殖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常态化的监测与评估机制,推动形成完备的海洋牧场碳汇调查、监测标准和评估规程,构建多方式融合的海洋牧场碳汇调查机制。
其次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布局管理。突出政策引领, 完善制度体系,出台海洋碳汇工作实施方案,统筹规划相关工作,推进蓝碳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的衔接。建立地方性法规,推进监测评估技术规范,构建蓝碳监测、监管体系。
第三需探索应用场景,建立交易机制。培育市场需求,建立交易机制,以文体旅商展为试点,扩大蓝碳消纳需求,培育蓝碳交易市场。加快建立蓝碳交易机制,推进海洋牧场蓝碳纳入碳普惠体系。探索三亚特色海洋牧场模式,实现多功能海洋牧场新业态,建设海洋牧场智慧化应用场景,为生态预警提供支撑。积极争创海洋牧场碳汇示范区,探索建设路径、措施和机制。
最后要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支持。发挥交易所资本市场和创新金融服务功能,深化绿色(蓝色)金融服务支持海洋牧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与海洋牧场相关的信贷、保险及增信等金融产品,降低建设和运营风险。设立或引入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扶持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及海洋碳汇开发工作。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特别是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牌照,推动蓝碳的开发和交易定价,实现生态价值的市场化交易闭环。(刘子榕)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