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县两会 |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如何保护?三亚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平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经初步统计,目前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数量约3万人,岗位包括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络主播、家政服务等。新业态雇佣关系模糊、权益保障不足,加强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是一道需要细致解答的民生考题。
1月8日,在政协第八届三亚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刘发社带来了《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提案,充分表达了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三亚市新业态用工存在着用工主体轻资产化和用工对象重资产化、用工方式灵活化、报酬结算方式多样化等特点。新就业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灵活就业形式,其工作方式较为弹性化,工作时间及工作安排更为灵活,自主性较强。
随着新业态行业持续发展,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可持续性较差。新业态劳动者所需的职业技能与传统岗位有所不同,劳动者往往未具备更加先进多元的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就业形态工作要求,导致从业者就业不稳定和职业发展的持续性较差。在新业态企业中,由于经营模式和用工形式多种多样,导致劳动关系认定存在重重困难。新业态从业者和用人单位法律关系的定性模糊化,从业者工作时间过长、劳动报酬算法严格,职业风险大,缺乏必要的劳动基准保护。虽然三亚市属于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地区,但目前仍存在新业态劳动者工伤认定难的问题。
“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比如,加强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的参保范围、加强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劳动纠纷处理机制等。”刘发社建议,根据三亚市不同的新就业形态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并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与专业机构或组织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培训标准与课程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帮助新业态劳动者更加系统地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提升劳动者的竞争力。
根据三亚市新业态劳动者的不同需求,探索推出多样化的社会保险产品,构建基本社会保险、补充社会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以满足新业态劳动者的相应诉求,增加保障层次与保障水平。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针对新业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其发生职业伤害时的权益,特别是对重大伤亡事故的兜底保障。同时,加强完善三亚市新业态用工企业内部劳动纠纷化解机制,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一站式”争议调处机构,吸收新业态劳动者加入工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提供高效便捷维权平台,切实维护其各项劳动权益。(刘子榕)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