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罗钦女士推荐给我一本新书:《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以下简称《虚拟资本》),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塞德里克·迪朗。
罗钦编辑邀我写书评。老实说,我不知道迪朗何许人也,故未置可否。
打开《虚拟资本》,中国人民大学谢富胜教授和南开大学刘俊民教授等专家的推荐序言,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前后花了大约一周时间,拜读了这本被誉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演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迪朗敏锐的洞察力和探寻金融化本质的努力,深深地触动了我。
于是我写下这篇读书心得,也算是给罗钦编辑的信任一个交代吧。
接下来,我按照《虚拟资本》的叙事逻辑,分若干集与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心得。其中或有误读甚至妄言,伏请海涵,并欢迎方家批评赐教。
迪朗有一个敏锐的发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当代金融化标志着一个新的秋天。”
秋天是萧条的季节。
既然金融化标志着秋天的到来,那么即便是萧条的季节,虚拟经济的出场也是不可逆转的事件。
既然虚拟经济不可逆转,那么虚拟资本的做大做强就是必然的,而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是偶然的”。
既然虚拟资本的做大做强是必然的,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龙头老大美国最近一再宣布,要维护其霸权就必须遏制中国和“再工业化”,恐怕就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
说到“再工业化”,我有必要提醒读者关注《虚拟资本》的第四章:“虚拟资本在当代的崛起”。在这一章,迪朗基于大量的实证数据,花了很重的笔墨,详实地刻画了金融化的历史必然性。
秋天的世界,万物凋零,一片萧瑟,预示着冬天必然会到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进入了秋天的当下,“再工业化”的努力能拯救资本主义吗?
迪朗在前言中,概括地描述了虚拟资本在当代的演化趋势:“金融化、去工业化和社会两极分化齐头并进,这些特征是衰落的迹象。”
问题是衰落之后呢?在这个问题上,迪朗的眼神似乎有些茫然。他认为,金融化以及虚拟资本的积累,“是当今社会大倒退的基础”。所谓“倒退”,也就意味着金融化是一个误区,资本主义还有另外一条光明大道可以选择。
然而我倒不这么看。
在我看来,金融化是资本主义演化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与其说虚拟资本“是当今社会大倒退的基础”,不如说它是资本主义面临着大变革的基础。
如果今天的金融化过程,就是迪朗所说的资本主义进入秋天的迹象,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有责任解释:“为什么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秋天的迹象”。
正是这个“为什么”,吸引着我读完了《虚拟资本》。
令人有些遗憾的是,从资本的贪婪、投机的盛行,一直追溯到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迪朗似乎特别关注投机心理在金融危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关注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视阈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毋庸讳言,迪朗的观察视界存在着某种局限性。然而即便如此,《虚拟资本》仍有不少值得马克思主义学者重视和深思的创意。
比如对于金融化的趋势,迪朗做了三个方面的宏观解读:
——“第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看到主要富裕经济体的债务持续上升。尽管各国债务水平和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一趋势明显且普遍。”
——“第二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金融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的增长转化为金融利润在总体利润中所占份额的上升。”
——“第三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不平等的加剧,现在已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在迪朗看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结果,以及当代虚拟资本的崛起,正在“导致攫取利润的方式日益脱离实体经济”。
基于金融化的结果,迪朗引用并赞同格丽塔对金融化的如下定义:“资本积累的重新定向,也就是从生产和商业活动转向与金融有关的活动。”
问题是,既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金融化,那么巨额的金融利润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对此,迪朗的解释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只有实体经济才能创造利润。
具体而言,虚拟经济的巨额利润,只能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体经济的快速资本积累。用迪朗的话说:“创新、剥夺和寄生,这就是支撑金融利润的社会逻辑”。
不过在我看来,仅仅指出“支撑金融利润的社会逻辑”还远远不够。为什么这个以寄生为荣的社会逻辑能够展开下去,而不至于立刻就坍缩呢,这背后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在迪朗看来,揭示出“支撑金融利润社会逻辑”已经足够了。基于这个社会逻辑,迪朗有足够的理由把资本主义进入秋天归咎于金融化。
在我看来,一旦搞清楚了这个社会逻辑背后的底层逻辑(这个问题我将在《明斯基的盲点》中讨论),那么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与其说金融化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原因,不如说金融化是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