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朱诗颖)自然界中的生物迁徙行为是促进还是抑制病毒传播?1月6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雄飞团队揭示了生物迁徙与病毒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应对传染病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团队发现,与“生物的迁徙行为会促进或加速病毒传播”的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生物在进行有方向性的迁徙运动时会对病毒传播起到抑制作用。
生态学中关于“迁徙淘汰”的假说认为,迁徙行为有助于淘汰病毒感染者从而维持群体健康,但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晰。
2017年开始,傅雄飞团队围绕细菌—噬菌体在空间上共迁徙的定量理解展开研究。他们发现只有在有方向性的空间扩张迁徙下,宿主的运动才会抑制病毒的传播。
基于前期的发现,研究团队突破性地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巧妙利用实验室中常见的大肠杆菌及其病毒M13噬菌体,构建了模拟“宿主—病毒”互相作用的实验室系统,并利用数学模型预测及指导实验,成功在实验上印证了生态学中“迁徙淘汰”这一假说。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观察到,在有方向性的运动中,相对于健康生物体而言,携带病毒的生物体处于后方位置,这种空间分布差异导致病毒感染者更容易被淘汰。负责开展实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易说,这意味着,细菌的趋化运动速度越快,病毒传播范围越小,甚至感染病毒的个体能从整个迁徙群体中被清除出去。
该研究提出,通过调节宿主的迁徙行为或病毒的感染特性有望控制传染病传播。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在流行病学背景下理解和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为公共卫生策略制定提供了新视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