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土古洞村是如何留住青年人的?

发布时间:2025-01-07 21:18:00

  导      语

  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发展的前景是什么?《乡村纪事》的作者们扎根基层,以集体调研、集体写作的方式深入研究集体村庄,全景展示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7个案例,也为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正是节选自《乡村纪事》第四章。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养闲、生懒人的温床吗?河南新安的土古洞村是回击这种偏见的有力例证。在土古洞村,村干部雷打不动每天6点准时开会,村民总是在冬天里义务清雪、夏日里义务除草,村里有平价的幼儿园、也有小学,有可以让村民在本地就业的工厂,有一定公共福利的保障,有民主制订的村规民约。村民之间没有悬殊的贫富差距,喜欢大唱红歌,村民精神昂扬向上,幸福感满满。

  土古洞村也曾分过田、单干过,但经过实践,这个村庄毅然决然地重走集体路。刚分田时,村庄交通、饮水、教育等公共事业一度困扰着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土古洞村上下集结资金和人力,修路、建小学、解决饮水问题,村民在实践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1995年受到南街村经验的感发,土古洞村重新将土地集体化,开始了对新型集体经济的探索。

  撬动新型集体经济的支点,是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的村领导班子;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则来自村民。一般而言,筹资、分配、村庄管理等事务都很容易引发矛盾,而土古洞村高度注重基层干部的精神建设,党员干部们始终秉持公心,总是第一个“吃螃蟹”、吃苦头,推动村集体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村庄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的共识。

  在市场化浪潮四十多年的激荡下,乡村如何振兴,人心如何聚拢,公共性如何再现,这些都是土古洞村在一直探索并将继续攻克的问题。

  作者 | 严海蓉(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业转型等)

  高明(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工农文化分析)

  丁玲(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集体经济、农政变迁)


  土古洞村 |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五节   优势:人气村庄   安居乐业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土古洞村拥有了新的顺口溜——走进土古洞有四多,一是姓氏多,二是好山好水长寿老人多,三是大学生多,四是打工族多。

  土古洞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其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还让整个村庄拥有了活力。与我国农村常见的空心村或老人村不同,土古洞村充满生活气息,家家户户都有人,时常有中年人和青 年人的身影。土古洞村是一个有着基本社会体系且运转良好的村庄,村庄政治、村里的企业、村庄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整体。接下来我们就从村民的就业、收入、居住条件、入学及福利几方面呈现农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带来的实惠。

  

  村民本地就业

  青壮年流失是我国农村的常见现象,然而在土古洞村,大多青壮年选择了留在家乡。本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逐步发展可以为越来越多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这是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凝聚人心的底气。

  村“两委”对15~55岁的女性以及15~60岁的男性进行基本信息登记,以便为其安排工作。新安县包括土古洞村有一些在本地开办的企业,比如香江集团、电力集团、碳素厂、铝加工厂等,村“两委”帮忙安排本村村民去这些企业就业,但大多数是男性,每月收入3000~5000元。我们调研时发现: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基本在电厂工作,有70多人;还有40~50人在瓷厂工作;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工作是在村里打扫卫生,每天收入100元;女性村民则大多在本地饭店、宾馆干活,每月收入1500~2000元。村民就业问题的解决让年轻的村民愿意扎根村庄,土古洞村也更加具有活力。

  

  贫富差距较小

  土古洞村的村民贫富差距较小,全村的人均年收入大致为2万元。按照郑书记的话来说,“我们村没有暴富的,也没有特别贫穷的”。我们调研时,村里收入最高的是搞运输的一户人家,家里有5口人,两辆大车,一家人年收入20万元,人均年收入4万元。如果家里的劳动力都在工作,这样的家庭人均年收入3万~4万元,属于村里较富裕的家庭。村里还有两个五保户,十来个贫困户,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人均年收入15000元在村里属于中下等水平。

  正式村干部的基本工资一个月1000多元,一个月出勤22~24天算全勤;主要是为村里干体力活,出一次工补贴50元。一个村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2000元。另外,村里后备干部没有工资,他们只参与村里大的决策,但不参与日常的工作,后备干部的收入来源为个人务工。

  

  统一搬进新村

  土古洞村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对村民居住地进行了整体规划。2001年,借助小浪底建设水库时土古洞村调地安置移民的机会,全村开始集体向新村搬迁,最初搬迁的是修水库需要动迁的45户。当时村里对搬迁的45户按原有宅基地的面积进行了补偿:平房100元/平方米,砖瓦房90元/平方米,土瓦房80元/平方米,土窑洞30元/平方米。对于拆迁户,村里采取的方法是先拆迁者先选房,新房统一由村委会找承包商来建。有少数拆迁户因为资金不够,采取了按照村里规划自建房的方案。村里统一建房的标准是一栋房屋长10.7米,宽9米,占地200多平方米,村里建房的价格是每套2.3万元。拆迁户用自家的拆迁款用于支付建房费用,多退少补。

  土古洞村村容村貌 | 图片来源:土古洞景区

  搬入新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大多分阶段盖房、装修房子,盖好一楼后过几年手头宽裕了再盖二楼,没钱装修就等过几年攒够了钱或借钱再装修。按照村“两委”的规划,拆迁户解决自己住房的同时,儿孙结婚用的住房能解决的也可以一并解决。本村村民无论贫富,基本住进了新房。其他村村民要结婚的大都要求必须在县里买房,不买房不能说亲;而土古洞村的年轻 人则不用,他们在县城里买房的不多。一来土古洞村离县城近,二来土古洞村基本完成了新村建设,村民们都搬进了新房,新房的设施并不比县里的楼房差。

  

  本村儿童就近入托入学

  1997年,土古洞村新建了小学,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2019年,土古洞村小学有一到五年级,学生82个人,老师6名,其中,2位是民办教师,4位是公办教师,包括校长在内的公办教师都不是本村的。村里小孩几乎都在村里上学,只有四五个在县城里做生意或在县城买房了的家庭把孩子带到县城读书。村里基本没有留守儿童,多数家长都在附近的电厂、瓷厂上班。

  土古洞村热闹的人气

  2018年,土古洞村成立了幼儿园,一共4位老师,均为民办教师。村里和幼儿园各承担2位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每位老师每月工资1000多元。幼儿园招收本村和外村儿童,园内有四五十个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每月缴纳1000~1200元,不在幼儿园吃饭的每月缴纳 800元。村民对该收费标准较为满意,因为相比于每月收费2000元的邻村幼儿园,土古洞村幼儿园的性价比高。

  

  村庄其他福利

  土古洞村每年有3万~4万元的支出用于村庄公益事业,以确保集体经济的福利覆盖到全村所有需要帮扶和表彰的人。此外,村“两委”平日也事无巨细地帮助村民处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各家各户办红白喜事时村干部经常帮忙组织,村民出现纠纷时村“两委”也帮忙协调。

  土古洞村敬老爱老活动

  当村庄内外的企业利益、其他社会机构的利益与土古洞村集体的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村“两委”总是一贯地代表并维护村庄的集体利益,与它们进行谈判甚至抗争。2015年前后,上级部门曾要求土古洞村小学合并到新安县产业聚集区的新学校,但新学校离土古洞村较远,孩子们太小,上下学不方便。村干部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最后保留了土古洞村小学。2010年前后,某企业计划征用村里土地建设赤泥尾矿库,但因安全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未通过,于是村民便在原本征用的土地上种起了庄稼,后来该企业强行开车推倒了秧苗,导致村民与企业之间发生冲突。村“两委”坚决维护了村民的利益,考虑到赤泥尾矿库对村庄自然生态及村民身体健康的影响,上级部门最终将这一项目搁置。

  第六节 精神:党群协力 培育集体精神

  土古洞村集体精神的培育既包括党支部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也包括党员干部对村民们所做的思想工作以及带动村民们在全村形成的集体氛围。

  土古洞村的党群活动

  郑书记认为,土古洞村的党员干部们在思想、思路、实干、无私、无畏“五个方面”有所坚持,并坚持了“四个不怕”, 即工作劳动不怕出力,为群众劳动不怕吃亏,见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怕得罪人,为了发展不怕告状。土古洞村通过大学毛主席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大学雷锋精神、配合“红八条”村规民约、大唱革命歌曲,层层推开,不断凝聚集体共识。大学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甚至被镌刻在村口的石碑上,作为土古洞村的座右铭。同时,土古洞村还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理论思想和党中央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强调党员“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土古洞村是“三学一做”,多加一个学毛主席著作。

  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按照郑书记的说法,土古洞村的发展“是告状告出来的”。这反映了村民们的思想认识与土古洞村发展集体经济 的步调产生过冲突。这个冲突主要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1997年前后,在土地收归集体的过程中,土古洞村将全村作为一个核算单位,对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有的干部一开始也不理解。有位受访的干部说,调地的时候以全村为一个单位,整体安排的这个方式引起很大矛盾,全村很多人不同意,经过半年的时间才扭转过来。不同生产队(即现在的村民小组)的土地质量是不同的,有的队平地多,有的队坡地多;地少的生产队愿意整合,地多的不愿意。当时这位干部30多岁,年纪尚轻,认识不足,他也不同意按照整村为单位调地。有干部给他做了两个多月思想工作,他才转变想法,说:“想着不会吃太多亏,吃亏也是一个村的。”他的话表现出他能从全村的共同利益来考虑问题了,个别人或个别组的暂时损失可以因全村利益的提升而获得弥补。他说:“现在看来,若当初以生产队(组)为基础,每队(组)抽一片,调给小浪底移民会很乱,不像现在这样,统一规划调地之后村里很整齐。”

  当时对调地方案持反对意见的还有一个村民小组,这个小组一共13户,共45人,其中9户是贫困户。该小组土地贫瘠,居住偏僻,吃水难,但他们人均有4亩地,土地较多,而村里其他村民小组人均只有2亩多地。因此,这个小组不肯调换土地和搬迁,他们怕搬迁之后,土地会变少。土古洞村还是强制执行了搬迁,但在重新调配土地的时候,考虑到那些村民的土地变少了,所以给他们分了一些肥沃的土地。然而这个小组的村民因为不服村集体的安排,把村“两委”告了,一直告到了省委。

  当时60多岁的老黄是这个小组的组长,他脾气倔,几次上访被截,村“两委”同志开车去接,他也不肯上车,非要自己回村。但就是这个倔强地不肯服从集体调地安排的老黄后来却说:“现在土地比原来少了,但是我们的收成比原来好了。”经过这件事,土古洞村“两委”更坚定了信心。村“两委”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的想法是可以改变的,要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还要各个击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1997年开始调整土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时候,村里号召村民们学雷锋,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学雷锋的方式,土古洞村逐步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集体、人心思发展、人心思奉献的氛围,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而且村民们觉得好人好事并不稀奇,而是常态。

  土古洞村有一户人家,打麦子的时候电出了问题,把麦子烧掉了1000多斤,土古洞村“两委”发动老百姓帮忙,捐了2000多斤,帮助他家渡过了难关。一年冬天,凌晨三点钟左右,东郁山着火,老村长通知大家上山救火。全村100多人上山,其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有十几岁的孩子。当时县林业局、公安局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在其他地方,这是办不到的。不图名,不图利,无私奉献,这是集体的力量。

  说起义务劳动,这是一个从村干部到村民都积极参与的事。20世纪80年代,土古洞村就有着村民为自来水工程和土古洞村小学建设出义务工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土古洞村村民 将出义务工转变为参与义务劳动。不论是收入较高的村民,还是收入不多,甚至是贫困的村民,大部分都会愿意参与义务劳动。现在,土古洞村分为6个区,区长在微信群里或者村里的大喇叭上一喊,大家就都响应了。扑火、清雪、除草是常有的事情,都属于义务劳动。支部委员一般每天都出工;后备干部平时主要忙于本职工作,但也会积极参加除草、打扫卫生、植树等义务劳动。

  在这样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集体风气之中,土古洞村制定了党员干部的工作制度以及“红八条”村规民约,对村干部的工作以及村民的日常出工进行记录,分别叫作村干部管理台账和村民管理台账。

  村干部管理台账,是指记录村干部出义务工和每日的工作情况。台账记录上,完成了的工作内容就打钩,没完成的打叉。这个台账由村里的会计或办公室主任负责填写,每天记录。每 天早上6点,村“两委”雷打不动准时开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商定并核对当天要做的工作,村干部工作情况从这一刻开始就被记录在案。会议一般7点结束,然后村干部各自去往自己的岗位。

  村民管理台账,是指一个村里管理村民的台账,记录村民是否出义务工,它是年终评奖的依据。村民管理台账从2016年开始记录,2019年开始与“红八条”的考核细则相结合。村规民约“红八条”就“社会治安、不搞封建迷信”、“村庄公共事业”、“倡导节俭风气”、“执行社区三委重大决策”、“房屋搭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遵守卫生公约”、“服从自来水管理办法”8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明确了哪些行为加分,哪些行为减分,以及评选“五好文明家庭”“优秀青年”“优秀教师”“好婆婆”“好媳妇”等荣誉的标准。

  土古洞村“红八条”(村规民约)

  图片来源:洛理会计

  村里有80%~90%的人参加义务劳动,也会有个别人因为工作或者常年不在家而不能参加。参加义务劳动的村民,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老年人相对较多,最大的有七八十岁,最小的有二十多岁。村“两委”年底会根据出勤情况给村民发放实物福利。

  “红八条”还对村子的各类人情往来进行了规定,起到了倡导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作用。村“两委”虽然不能规定村民们要多少彩礼,但可以呼吁办酒席不要铺张浪费,避免村民们为了面子相互攀比,增加负担。村里规定,随一份礼,只能去两个人。这样管理起来,群众的开支就降低了。村里甚至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们的红白喜事交给理事会筹划办理。红白理事会由成员义务管理,成员有村干部和党员。针对具体的喜事白事,哪些可以办,哪些不可以办,土古洞村都列明了要求。

  以大唱革命歌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活动也是土古洞村培育集体精神的重要方式。土古洞村每天早上6:20播放10分钟革命歌曲,6:30播放新闻联播,7点播放河南新闻。村里全年有6项大型活动,每年都要举办革命歌曲表演活动,村民们在这些文艺活动中唱红歌、跳红舞。兴致高涨时,原本没节目的村民都会上台去唱,有时会唱到夜里11点。唱的歌曲有《大炼钢铁》《社会主义好》《东方红》《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等。

  受访村民们对于红歌有三种意见。

  一种是认同村里每天广播红歌,有村民这样说:红色文化宣传让老百姓有干劲,红色教育让他们不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流行歌曲唱得人都忘了过去吃苦的岁月。

  第二种意见是,一开始不习惯,觉得吵闹,后来听着听着习惯了,每天如果村里不播放红歌还会觉得不对劲儿,但平时并不仔细去听。

  第三种意见是,一开始觉得播放红歌很好,但是时间长了就听腻了,希望既能播放红歌,也能播放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并非一无是处。这类意见与郑书记说的“革命歌曲,越唱人越勤,流行歌曲,越唱人越懒”正好相反。

  除了唱红歌,很多女性村民还非常喜欢跳广场舞,有村民甚至说,一听到音乐,身体就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跳广场舞的是30~60岁的女性村民,舞蹈种类繁多,并不只限于红舞,还有交谊舞以及根据《小苹果》这类流行歌曲编成的舞蹈。受访村民说,一般料理完家务,安排好孩子,晚上就出来跳舞。

  “人民公社食堂” | 图片来源:洛理会计

  综上所述,土古洞村的集体精神主要包括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党员带头与村民一起以出义务工的方式为土古洞村集体添砖加瓦。土古洞村的集体精神既 是党员干部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落实“三学一做”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体现。这个集体精神既是普遍存在于土古洞村民思想意识中的集体风气,也是以“红八条”的形式具体化了的基层治理机制或手法,更是能够移风易俗、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