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琦:把普通的事做到最好就是不普通
东南网1月7日报道(报业集团记者 林闻 邓婕 陈欣妍 杨鹏)
冬日清晨,厦门六中艺术团(下文简称“艺术团”)的师生沐浴着朝阳前往排练室,共赴一场艺术的盛宴。7年前,这个艺术团推出的一首阿卡贝拉翻唱版《青花瓷》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转发,并登上各大社交网站的热搜榜,网友评价团员“眼里有光,好纯净、好有神”。
排练厅里,一位身穿黑色衬衫、梳着干练高马尾、弹着钢琴的老师,就是厦门六中艺术团团长陈琦。2024年,这个由合唱团、舞蹈团、话剧社、朗诵社等组成的艺术团30岁了,也是陈琦来到厦门的第27年。
1998年元宵节,陈琦跟随丈夫从大雪纷飞的山东老家来到了厦门。“那一天,路边的羊蹄甲树开满了花,这是我在故乡从来没见过的场景。”从小在北方长大的陈琦回忆,那时候自己想到了诗歌《一棵开花的树》。“诗里写着‘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那时候我觉得这首诗应景极了。从那以后,我就像那诗里写的,在厦门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陈琦说,同年,她来到厦门六中担任音乐老师,并参与艺术团的工作。
在上个月结束的福建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厦门六中艺术团获得了五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的好成绩。其中,由陈琦参与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获得朗诵一等奖第一名,《侨批》获得戏剧类、校园短剧一等奖第一名,《博雅筑梦,艺绽芳华——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艺术团的风华30载》获得创新案例一等奖。
“《侨批》是一个源自闽南文化的作品,我们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讲述了海外华侨艰难创业史与浓厚的家国情怀。”陈琦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学生在艺术团的日常练习中,不仅能满足兴趣爱好,还能通过作品学到知识,有所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不断寻求创新。”
“创新”二字,贯穿着厦门六中艺术团近年的发展历程,而用阿卡贝拉的形式加上身体打击的表演方式进行合唱便是其中一个创新举措。
来自西方的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人声合唱形式,仅由纯净的人声来演唱出旋律与节奏,给人以跨越式的感官享受,这一表演形式让厦门六中艺术团迅速“出圈”。
“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那时候刚来到六中高至凡老师和徐聪老师一起积极创新,并且在‘好玩中’,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最终选择了身体打击+‘阿卡贝拉’的形式,是因为它既贴合学生的形象,又有团体协作的效果。”陈琦告诉记者,“人嘛,总要有梦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万一实现了呢?我们现在的梦想就是期待有一天孩子们的歌声能登上春晚的舞台。”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团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踏上更高的舞台,陈琦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起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团里的学生都称其为“陈妈”。当被问起这一称呼的由来, 陈琦说,这是多年来师生间深厚情谊的沉淀。
在陈琦眼中,每一堂课皆是用心雕琢的艺术品,课上的她总是严厉严谨的。但在课后,她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生活点滴。考虑到每周三的训练结束时间比较晚,陈琦便牵头成立家委会,为孩子们准备点心,让他们能够在饱腹之后安心投入训练。
“每名初中生在艺术团的日子最多就两年,可能一句话、一次排练,学生就突然长大了,艺术团最重要的就在于帮助孩子们成长,不管是知识上,还是心理上。”在陈琦看来,音乐的学习就像播种,不见得能立刻发芽,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及环境的改变,但总能长起来。
傍晚,漫天霞光透过排练室的窗户照在地板上,学生都走了,陈琦独自留下收拾。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开始来到厦门是因为爱情,如今在这里收获了更大的自我实现,厦门这片富含艺术养分的土壤给了她更多可能性。“把普通的事做到最好就是不普通,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都能成为不普通的普通人。”陈琦说。
扫二维码看视频
(林闻 邓婕 陈欣妍 杨鹏)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